光伏行業經歷了2018年出臺的“531新政”,2019年成為業內無補貼的“調整年”,也是面臨及進入平價時代的“轉折年”。年初,有業內人士曾經用“蓄勢待發”來期待即將到來的2019年。
站在2019年的末端往回看,光伏行業經歷了一整年的跌宕起伏,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眾企業中逐漸凋零者有之,強者恒強者亦有之。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根據2019年光伏行業關注度等因素,綜合評選出了今年備受關注的十大風云企業(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以期助力業內人士“總結過去”,更好地“展望未來”。
1、旭陽雷迪
今年年初,被接連曝出停產、員工維權等新聞的旭陽雷迪,發布了裁員和破產重整公告。
1月17日,旭陽雷迪發布公告稱,因受到國內外光伏政策調整的影響,公司產能從2018年6月份開始減產到只有原來的30%,從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全線停產,旭陽雷迪經營發生嚴重困難,資不抵債。
3月29日,九江中院破產審判團隊赴旭陽雷迪主持召開了關于公司破產重整一案管理人接管工作會議。旭陽雷迪公司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代表對旭陽雷迪公司的企業公章和財務印章進行了交接,由管理人進行接管。
據江西九江中級人民法院通告,江西旭陽雷迪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通告稱,被申請人旭陽雷迪公司不能清償欠付申請人臺冠公司的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已具備重整原因,符合重整受理條件,故對申請人臺冠公司對被申請人旭陽雷迪公司的重整申請給予受理。
OFweek視角:旭陽雷迪的衰落在行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第一次危機來自2012年歐盟和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此后,在行業剛剛回暖之際,旭陽雷迪便選擇擴張生產規模,由于缺乏技術競爭優勢,旭陽雷迪的形勢并不如預期。表面看來,旭陽雷迪的問題受到了國內外光伏政策的較大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由于企業缺乏足夠的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這也是近幾年不少光伏企業黯然退場的主要原因。
2、向日葵
成立于2005年的向日葵,是最早一批從事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老牌光伏企業。經過十幾年的深耕,公司沒有實現“成為世界一流的光伏能源企業”的目標,卻在行業臨近平價上網的時刻出清了全部的光伏資產。
向日葵雖然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但公司自上市以來業績卻一直起伏不定,光伏產業更是急轉直下。
從數據來看,2017年,向日葵凈利潤約2370萬元,同比下降了22.65%;2018年向日葵凈利虧損11.33億元,同比下降4879.84%,這一數據創下其上市后虧損新高位,公司開始甩賣相關資產;2019年,公司經過一輪資產拋售,又遭遇資產重組被否,且經營也未出現明顯改善;直至2019年12月3日,向日葵發布公告稱,公司擬2.39億元轉讓兩家全資子公司,剝離光伏業務。
OFweek視角:向日葵今年先是遭遇整體業績下滑,加之后續出臺自救重組計劃受阻,給本就充滿荊棘的前進道路鋪上雪霜。政策變動帶來的行業變化、淘汰升級在所難免,而企業結業、經營困境、甚至剝離相關業務等等,恰恰是光伏行業深度洗牌的一個表象,向日葵擇剝離光伏業務雖是被迫之舉,卻也是明智之舉。
3、億晶光電
1052起,1.15億元!這不是訂單出貨量,而是訴訟數據。
11月27日,億晶光電發布最新期《關于投資者訴訟事項的進展公告》,公告公布了投資者以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為由對億晶光電提起的訴訟事項。
據統計,截至12月,億晶光電累計收到多名投資者對公司提起的合計1052起民事訴訟案件材料(不包含3起因原告未按規定繳納案件受理費,被法院按原告撤回起訴處理的案件),訴訟金額累計人民幣1.15億元(該金額為原訴訟請求金額,未考慮部分案件變更訴訟請求金額或撤訴的情況)。
億晶光電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億晶光電實現營業收入19.10億元,同比下降21.57%;實現凈利潤-3987.69萬元,較2018年同期的6526.95萬元下降161.10%;實現扣非后凈利潤-3050.09萬元,同比下降172.01%。
OFweek視角:在行業變動大背景下,2019年對于億晶光電來說實在是“太難了”,業績承壓、毛利持續走低、現金流惡化、訴訟纏身等問題成為億晶光電最大的痛。關于訴訟問題,公司生產的光伏組件被客戶爆出隱裂質量問題,或許,對于億晶光電后續發展,加強產品質量把控是公司亟須解決的問題,畢竟只有產品品質過硬,擁有長遠清晰的經營計劃、超前的團隊可靠性意識,留給公司未來的問題就會更少,更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如此,才能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4、兆新股份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9年年底,深陷業績虧損的兆新股份因薪酬問題上演了一場股東與董事的“掐架”戲碼。
12月1日,兆新股份公告,公司董事會于11月29日收到持股6.45%股東深圳市匯通正源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提交的四項股東大會臨時提案,提議罷免張文董事及董事長職務、罷免翟建峰副董事長及董事職務、罷免楊欽湖董事職務,并要求下調部分董事薪酬標準。
提案主要聚焦于兩點:一是公司2018年、2019年1-9月連續虧損,主營利潤大幅下滑,資產規模逐年下降,業績均靠變賣資產實現,董事作為直接責任人,未能勤勉盡責,提議罷免張文、翟建峰、楊欽湖的在董事會中的相關職務;二是董事長張文年薪130.8萬元,較前任董事長增幅達80%。
基于上述情況,考慮到兆新股份后續業務發展、資產重組及其他利于業績提升的需要,盡快解決公司管理層的薪酬狀況不匹配,調整管理層結構、按崗位定薪等訴求。
財務數據方面,兆新股份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2019年初至報告期末,兆新股份實現營業收入3285.19萬元,同比下滑33.18%,此外,報告中提到,業績下滑原因主要是精細化工業務廠房搬遷,產能處于逐步恢復過程中,及今年公司光伏電站所在地受連續陰雨氣候影響較大,光伏發電量同比有所下降導致。
OFweek視角:兆新股份現任董事長張文年薪130.8萬元,較前任董事長陳永弟在職期間年薪73.14萬元增長80%。在公司凈利潤連續虧損的情況下,高管年薪不降反升,這必定讓合伙企業有很大“意見”。事實上,這場爭議能否平息,根源還需從如何改善主營業務、公司如何扭虧等環節商討解決方案。
5、興業太陽能
興業太陽能于2018年10月爆發了嚴重的債務違約事件,1.6億美元到期債務未償引發一系列銀行信貸交叉違約。
而債務違約給興業太陽能2019年一整年帶來了一連串的負面影響:興業太陽能融資成本陡然增加,現金流成了興業太陽能面臨的最大難題。為了縮減開支,根據興業太陽能年中報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集團雇員工資及福利開支從2018年上半年的約1.43億元減少至0.86億元,降幅達40%。
直至今年8月,興業太陽能終于迎來了轉折點,其與水發集團聯合發表股權并購重組工作聲明,向珠海市政府相關部門及銀行債委會匯報了并購重組工作的最新進展,雙方在10月完成交割。興業太陽能終于迎來了“求生機會”——引入山東國資,走出了解決債務危機的關鍵一步。
2019年8月20日,興業太陽能發布公告稱,水發集團已獲得中國山東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批準,原則上已批準水發集團的附屬公司通過向公司投資增加股本的方式收購公司的控股權。
11月29日,水發能源集團控股興業太陽能儀式在興業太陽能珠海園區正式舉行。興業太陽能正式成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水發能源通過全資子公司水發集團(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完成認購1,687,008,585股上市公司股份,持有興業太陽能66.92%股份,成為控股股東;同時,興業太陽能收到股權認購金15.52億港元。
OFweek視角:債務違約、業務停擺、存款凍結、營收減少,一連串的負面影響讓興業太陽能2019年陷入惡性循環的泥沼中,好在水發集團入主可為其清償欠款,給興業太陽能帶來了新的轉機。隨著股權認購的塵埃落定,興業太陽能將一掃債務違約陰霾,重新出發,希望未來公司能在母公司水發能源強大的國企背景下,再續輝煌。
6、隆基股份
2019年的光伏行業,可以說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海。一方面,光伏行業政策調整致使一批企業難逃破產、兼并或重組乃至銷聲匿跡的命運,但同時,也有的企業正以強大的競爭力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
由此,便不得不提到今年的“擴產狂魔”——隆基股份。
2019年以來,隆基股份便在連續對外擴張,其中,今年10月隆基股份連續發布4份項目公告,分別為西安涇渭新城、滁州二期、咸陽以及嘉興四地開展年產5GW單晶電池項目,共計20GW,項目預計投資額近90億元。11月26日,隆基股份再度發布公告稱,公司于11月23日與保山市人民政府、騰沖市人民政府簽訂項目投資協議,擬25億元在騰沖投資建設年產10GW單晶硅棒項目,項目計劃在2020年底前開始逐步投產。
截至2019年12月初,隆基股份2019年已發布14項全球產能投資計劃,總投資規模合計約300億元,覆蓋光伏全產業鏈。
而據隆基股份創始人李振國透露,未來幾年隆基依然會保持產能和規模上的高速擴張。
資料顯示,鑒于全球單晶硅片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隆基計劃單晶硅片產能提前至2020年底達到65GW,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在電池片和組件的中游環節也會相應地擴產能,單晶電池片產能2021年底達到20GW;單晶組件產能2021年底達到30GW。
從財務數據來看,隆基股份今年截至前三季度末,實現營業總收入226.9億元,同比增長54.7%;實現歸母凈利潤34.8億元,同比增長106%;現金流也相對充足,截至前三季度末,隆基可支配資金約170億元左右,經營性資金凈流入約40億元。
OFweek視角:隆基股份高速擴張的支撐源于其穩健的財務表現,而在外資融資方面公司采取的是股權融資方式,公開資料顯示,隆基還有至少百億元的銀行授信可用,加上公司產品技術和成本優勢,這些都凝聚成公司持續保持高速擴張的“底氣”,未來,隆基或能在光伏市場形成比目前更高的市占比。
7、通威太陽能
今年以來,以多晶硅原材料為首的制造環節出現了大幅度降價,多數企業選擇縮減產能布局,通威太陽能卻毅然選擇了“逆勢擴產”。
今年3月,通威太陽能再次加注高效晶硅電池項目;6月,通威太陽能超高效異質結電池項目第一片超高效異質結電池片成功下線,電池片轉換效率達23%,經過近半年的努力,電池片轉換效率已達到23.68%。同時,溫度系數低、無LID、抗PID性能優,具備雙面發電特性,雙面率高達90%以上。
11月18日,通威太陽能成都四期3.8GW項目投產。據了解,四期項目共有16條全自動大尺寸電池片無人生產線。隨著四期項目的建成投產,通威太陽能成都基地將成為全球首個10GW電池基地,規模刷新了行業記錄。
預計至今年年底,通威電池總產能將超過20GW,全球市場占有率有望達到10%-12%。這意味著通威太陽能將連續3年成為全球產能規模和出貨量最大的太陽能電池企業。
OFweek視角:在今年福布斯公布的“中國400富豪榜”中,有6家太陽能光伏相關企業上榜。其中,通威集團以165.5億元的財富值位居光伏行業榜首。“最可怕的是比你成功的人比你還努力”,這句話或許特別適用于光伏企業與通威太陽能作對比的情境中,自2013年通威深度切入太陽能電池片領域以來,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行業紀錄,一直以來,通威積極利用自身優勢拓展先進產能,布局新技術、新產品。要想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只能接受市場苛刻要求的“倒逼”,通威做到了。
8、正泰新能源
當大部分企業沉浸在“531新政”頒布后的哀嚎聲中之時,正泰新能源卻是唯一一家表示要感謝“531新政”的企業。
基于上述觀點,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總結的理由是:第一,上游成本大幅下降,所有的產品價格至少跌了30%。正泰新能源主要做下游電站,之前跟客戶已經鎖定價格,結果成本下降,使得正泰新能源在制造端、EPC端額外賺取一部分利潤。
第二,在戶用領域,“531”以后大部分人都離場了,留給正泰新能源很好的舞臺,沒有太多人與之競爭。
這成為2019年正泰新能源這家光伏新貴不退反進,依舊穩健前行的重要原因。
正泰新能源2019年半年報顯示,由國家能源局組織的光伏發電項目全國競價中,其在央企為主導的舞臺拿下合計650.68MW的項目。
當平價上網風暴將至,正泰新能源以“穩健派”開啟一邊做新項目,一邊賣掉老項目的滾動模式,按照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的規劃,正泰新能源不會無限制把資產做大,必須保持財務報表的平衡。
在運維領域,正泰新能源已擁有5GW規模。陸川的目標是,將正泰新能源打造成為中國單體最大的光伏運維公司。
按照陸川規劃的藍圖,正泰新能源未來要成為面向智慧能源的綜合能源服務商,建成“光伏+多能互補+儲能+微網+智能運維”的綜合能源供應體系。
OFweek視角:背靠正泰集團的正泰新能源,在融資能力和融資成本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陸川仍然選擇謹慎穩妥的方式向前。正泰新能源的合作伙伴曾經用“賭性不強、不貪心”來評價陸川,或許,在動蕩的行業背景之下,“穩健”才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最為稀缺的品質。對于平價之后的戰略,陸川曾勸導業內人士:未來并沒有大量的資產可以去投資,想做甲方,需先把自己調整為乙方的心態降預期,未來的發展道路上,缺乏開發能力的公司一定會遭遇淘汰。這或許能能給行業一些警示。
9、晶科能源
光伏市場的發展,要求企業不斷刷新組件端產品的功率、效率等性能輸出,光伏組件廠商也在不斷突破自身的研發能力,生產匹配市場增長速度的高質量產品。
今年,晶科能源又一次另辟蹊徑,將關注點從單純拓展電池片尺寸的方式,轉而提升產品能量密度,研發并量產通過技術迭代創新的Tiger460W高功率組件。
晶科能源推出的Tiger系列組件采用多主柵疊焊技術,優化其他電性能的同時,不過度更改尺寸和重量,實現大幅度提高功率、滿足電站客戶需求。
據悉,2020年底晶科Tiger產能將達到9-10GW,這意味著未來每十塊組件將有一塊是Tiger系列,每五塊400瓦以上組件將有一塊是Tiger。
就在今年11月,晶科簽訂中國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壓外送基地電源配置項目,為其提供300MW晶科最新Tiger系列組件,也是全球首個使用Tiger系列組件的地面電站項目。
OFweek視角:當光伏行業“去補貼”成為硬指標,如何通過提效降本謀求更大的發展,成為從業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作為高技術行業,光伏產品的技術更迭速度很快,企業通過上新產能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已經成為了一條重要的途徑。晶科能源一直致力于對技術創新和品質提升的堅持,在洞悉客戶需求和產品功能的基礎上,不斷優化產品品質,依托尖端技術及品牌的美譽度,晶科能源已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光伏企業,并有望繼續蟬聯今年的出貨量冠軍。
10、陽光電源
2019年年底,光伏行業圈官宣好消息。
12月10日,“陽光電源出貨1億千瓦(100GW)儀式”在陽光產業園隆重舉行。標志著陽光電源成為全球首個總銷量突破1億千瓦(100GW)大關的光伏電站零部件廠商。
陽光電源專注于電力電子行業20余年,積累了大量多電平批量應用技術,始終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提升風電機組系統方案的性價比。
陽光電源在全球倡導“1500V+高超配+大方陣+鋁合金電纜”的平價上網系統解決方案,打造最優系統成本。同時,多年來,陽光電源不遺余力的推廣1500V技術,多年的努力逐步獲得市場的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光伏市場一直是全球光伏企業的必爭之地,陽光電源是眾多“赴歐”中國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廠商之一。經過十幾年的耕耘,公司已經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和西班牙等建立了分公司和綜合服務中心,提供完善的本地化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體系。目前,陽光電源1500V解決方案全球累計裝機已超過8GW+。
OFweek視角:“越是市場不好的時候越能體現出優秀企業的競爭力”,這句市場名言似乎全行業通用,在“平價”、“去補貼”背景下,光伏逆變器企業競爭更為慘烈,伴隨著價格越來越低,企業獲利空間越來越窄,不少企業選擇了退出。在光伏平價上網的道路上,陽光電源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做平價上網的先鋒,將逆變技術做到極致,其出貨突破1億千瓦(100GW),來源于技術品質過硬以及客戶的信賴,未來,伴隨著產業集中度加劇,一些沒有規模、在技術和資金等方面偏弱的企業將會面臨淘汰危機。
【小結】在光伏行業激烈震蕩的行業背景中,許多企業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便被湮沒在沙塵中,也有的行業正以成熟、穩定的腳步向前邁進,總之,在這場行業角逐中,市場本身會決定他們的去留。
展望2020年,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仍將高速前進,企業無論在研發、技術、售后還是資金等方面,依然將面臨嚴峻的考驗,隨著“無補貼”政策的執行,市場也將慢慢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未來的光伏企業將創造什么樣的奇跡,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