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人工智能時代需深度思考未來更多可能

時間:2018-12-1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人工智能的無處不在,對我們日常生存的滲透、改變甚至巔覆,到底會對人類的未來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是什么樣的發展,結果是怎樣的,除了更方便更有效等明顯的優點,人工智能在裝備領域的載體智能機器,會代替人工嗎?會造成傷害嗎?智能設備會否失控?相信所有人都有類似和更多的問題要尋求。

AI,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有趣的人工智能正在以越來越清晰的面目,向我們大步走來。

AI,人工智能

由于人口基數的原因,大數據的來源及應用在中國可能有著更加現實的意義和更快的發展速度,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應用。那么經常讓我們刮目相看的人工智能,還可能帶給我們怎樣的變化,驚喜、驚艷還是驚心、驚嘆?它的無處不在,對我們日常生存的滲透、改變甚至巔覆,到底會對人類的未來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是什么樣的發展,結果是怎樣的,除了更方便更有效等明顯的優點,人工智能在裝備領域的載體智能機器,會代替人工嗎?會造成傷害嗎?智能設備會否失控?相信所有人都有類似和更多的問題要尋求。

人工智能是人類世界中的新成員

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某一學科的技術突破,而是集人類對數學、物理綜合科學的大成之作,這一突破也必將延伸到各個領域。也許你的認識還徘徊在簡單的機器手臂,但科技的發展遠比我們想象來的迅猛,在不知不覺中機器人已經深度融合到人類的生活中。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人工智能前行的步伐將無可抵擋。

隨著信息技術、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等的高速發展,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到1997年5月1日,IBM公開的“深藍”超級計算機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近20年后,2016年3月谷歌公司研發的阿爾法狗(AlphaGo)的圍棋智能程序,以4∶1的總比分戰勝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選手李世石,這震動了世界,引起世界各界對人工智能刮目相看。

“人工智能”在國防軍工上的應用,更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如美國等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研發的一體無人機、無人水下航行器、智能導彈系統,以至于發展到民用的無人駕駛汽車等,大大改變了政治、經濟、科技、國防、社會、生活等多個領域的生態環境。美國提出戰爭中實現“零”傷亡理論,特別是把“人工智能”作為最近兩屆達沃斯論壇的主題之一,把它放在各國政治界與經濟界的精英們面前進行討論,說明“人工智能”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全世界面臨的政治、經濟、安全,并波及各個領域的大問題了。

繼智能制造、互聯網+、+互聯網、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之后,水到渠成將“人工智能”作為科技發展重中之重的領域來推進。“人工智能”將對中國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安全、文化、教育、醫療及人民的生活,包括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法律、道德等等都帶來深遠的影響。誰占領科技制高點,就贏得未來,“人工智能”將大大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智與能的人工智能

人類對科技的摸索出于最原始的好奇心,人工智能的誕生正是人們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求,從1959年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它將人工智能推上了新的應用高點。短短數年間,人工智能的成果顯而易見,并且更加貼近人類的需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何代替人的腦力勞動,這就逐漸出現一些“智能”的機具,如指南針的發明就是一例。

人工智能就是代替人類一部分或大部分的腦力勞動,腦力勞動也有低級簡單到高級復雜之分,從代替簡單的重復的腦力勞動開始,就出現了“智能機器”的概念。智能機器除代替人類部分的體力勞動,也代替部分的腦力勞動,智能機器也包含著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我們參觀故宮時,陳列的所謂西洋自鳴鐘,它就用凸輪固化的程序,到點時可奏出各種音樂歌曲。這算不算最早的智能報時機器?筆者想不明白,一些人工智能專家研究定義“智慧”與“能力”之間如何傳遞決策信息,某種大腦內機制而變成行為能力,這是關鍵。

目前所討論的“智能機器”尚屬于低級的“智能機器”范疇,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長河中,還僅能算是低級的“智能機器”,因為還沒有產生意識、思維及能動決策能力,盡管人們把數控總稱之為數控機床的“大腦”,這需要人工智能專家來定義并討論。

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聯手協同創新

機械裝備是人工智能的載體,因而兩者是辯證的關系,可以說是“協同創新”取得的大數據,新一代智能機器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技術通通結合注入“可控”的信息,聽人類的話,做人類的幫手。

由于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處在工業化及現代化的進程中,工業1.0、工業2.0、工業3.0并存,僅少數較大型企業處在工業3.0即信息化時代的進程中,開始工業4.0的企業及單位還是極少數,個別企業也仍是試水階段。中國由于具有“人工智能”技術后發優勢,加上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這幾年“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有了良好的開始。

一些企業在局部生產領域創造類似“人工智能”技術萌芽。在這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化是智能化的前提、必要及充分條件,這需要機械裝備工作者一方面實踐中總結,一方面向人工智能專家請教,即需要機械裝備工作者與“人工智能”專家協同創新。機械裝備是人工智能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而兩者是辯證的關系。再一次強調“協同創新”取得的大數據,從中會可獲得很多有用信息,借此推動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的升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數據也為將來所謂“強人工智能”,隨時注入“可控”的信息,防止智能機器裝備“失控”而造成對人類的傷害和對社會的破壞。

從“仿生”到“仿人”

文中預言—將來可能是由人、智能機器及基因人組成社會。現階段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進步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于模仿人腦工作方式的技術。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在泰勒斯和埃弗里已經研究出來一種名為“記憶器”的人工突觸,它的優點是可以直接放在芯片上,從而使得這個人工突觸成為一種節省時間和精力學習的智能系統,更加神奇的是它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可以預見,機械仿人的設計正在進入我們的生活。

仿生學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歷史到現代形成一門學科。人類看到飛鳥就想裝上翅膀上天,現在的飛機實現了。看到游魚,現在已有了潛艇及潛航器。看到黑暗中的蝙蝠為什么快速飛行而不碰撞,發現了超聲波的反射與接收,各種雷達實現了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現在互聯網及有線、無線傳輸信息不是都有了嗎?觀察分析候鳥的遷徙,發明了定位系統等等。動物中也用聲音與觸覺(即動物的語言)進行交流,甚至螞蟻、蜜蜂都組織自己的“社會”,蟻群中的蟻后、雄蟻、工蟻、兵蟻,蜂群內的蜂王、工蜂、雄蜂,分別執行不同的工作等。低級及高級動物可能也都具有一定的“思維”或本能的反射。仿生學對人類科技進步產生過重大影響。

既有“仿生學”、“人工智能”的出現,為什么不能出現“仿人學”呢?研究人類進化的機理,形成多種器官的功能,對“人工智能”研究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如腦科學,人工基因的編輯等。正如林命彬在博士論文中大膽預言的那樣,將來可能是由人、智能機器及基因人組成的社會。科學研究需要有幻想,但是幻想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認識世界很困難,改造世界更困難,這就要靠人類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結語

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指明了方向。他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裝備制造業,尤其是機械工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老機械遇到“人工智能”怎么辦?最優選擇是準確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加強人工智能與機械工業的融合創新,讓人工智能為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