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企業動態】 在剛剛過去的云棲大會·重慶峰會上,攀鋼集團兩位普通工人用視頻形式向阿里云寄出“來自攀鋼的一封感謝信”,感謝阿里云的ET工業大腦幫助他們“降低煉鋼成本,讓工人們的工作越來越科技和智能”。
攀鋼工人們面對著與阿里云共同優化過的產線,用質樸的語言道出心里話,這一幕著實令人動容。攀鋼是我國特大型泛鈦鋼鐵集團,也是鋼鐵行業通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擁抱智能制造的標桿與先驅。
從2018年5月開始,攀鋼集團、阿里云、積微物聯展開深度合作,短短三個月后就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預計ET工業大腦每年可幫助攀鋼節省400萬公斤煉鋼原料、智能質檢技術已經精準覆蓋十多種表檢缺陷類型,率先通過新技術“去低效產能,增制造智能”。
那么攀鋼與阿里云是如何為傳統的鋼鐵行業裝上智慧大腦的呢?我們總結出了這其中的兩大利器。
利器1:煉鋼全流程數據挖掘
鋼鐵行業有句老話,“煉鋼就是煉渣”,煉鋼的過程就是通過冶煉降低生鐵中的碳、去除有害雜質。為了將原料中一些不需要的雜質去除,就需要進行造渣。造好渣是實現煉鋼生產優質、高產、低消耗的重要保證。
優化造渣質量、降低鋼鐵料消耗是攀鋼與ET工業大腦合作的目標之一。鋼鐵料消耗占整個煉鋼廠成本的70%以上,降低鋼鐵料消耗,就意味著原料投入減少、成本和能耗降低。
攀鋼集團是國內率先實現信息化及自動化建設的鋼鐵企業,阿里云ET工業大腦以數據為切入點,融合攀鋼生產系統的海量數據,并對提釩、脫硫、轉爐煉鋼、精煉、連鑄等煉鋼全流程相關的生產過程和檢測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構建鋼鐵料消耗工藝模型并對關鍵因素進行算法調優,一年可節省400萬公斤煉鋼原料,相當于節省了一千多萬的成本。
在重慶云棲大會主論壇上,攀鋼集團積微物聯高級副總裁陳源用了一個非常直觀的例子。他拎著一個裝滿一公斤煉鋼原材料的白色布袋上臺,他表示,每生產一噸鋼材,阿里云ET工業大腦就可以幫助節省下這么一袋子原料。這放到日常鋼鐵生產中,帶來的降耗效果十分可觀。
可以說,這項成果背后,是產線數據資源與傳統工藝的深入融合,開辟了由數據驅動煉鋼工藝提升的新路徑。
利器2:智能質檢輔助人工判定
除了降低原料消耗,攀鋼集團與阿里云ET工業大腦也在智能質檢方面進行創新。根據冷軋表檢的缺陷識別數據、工程師判定數據,構建缺陷自動判定模型,輔助人工判定,目前已經可以準確識別十多種缺陷,極大降低了冷軋表檢對人工的依賴性。
在這個過程中,攀鋼的產線師傅、ET工業大腦的算法專家與積微物聯的工程師全程并肩作戰。
這些成果僅僅是開始,接下來攀鋼與阿里云ET工業大腦還會在鋼鐵生產全過程,甚至其他領域如智能安保、智能設備、智能物流等進行更為廣泛深入的合作。
作為產業AI的拓荒者,阿里云在2017年推出ET工業大腦,它創新地將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嫁接到工業產線,為制造企業打造智能決策中樞,以自主可控的路徑實現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目前,ET工業大腦已在光伏、橡膠、石化、通信等數十多個制造業領域的龍頭企業落地,被稱為“中國制造換道超車”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