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僅是一座金融大都市,也是一個集經濟、交通、科技、工業、航運等為一體的中心。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上海的人口結構也在逐年發生改變。
截至2016年底,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總數達457.79萬,占總人口的31.6%。根據預測,到2018年底,戶籍老年人口將突破500萬,2020年將達到540萬,2045年至2050年將達到峰值。由此可見,上海真真切切地步入了“三人行,必有一老”的時代。
一、新模式誕生,政府不再“直接辦”養老
從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開展的“上海市老年人養老意愿調查”來看:1100個老年人中,13.1%的老年人表示需要照料,在這部分老年人中,有89.4%的表示有人照料,家人依然是最重要的照料者;此外,家政服務人員(保姆、小時工等)的選擇率也達到13.5%。
值得注意的是,在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中,18.5%的老年人為單獨居住者。而在這些獨居老人之中,13.5%的老年人無人照料,顯著高于有同住者5.4%的比例。
在參與問卷調查的老人中,有71.7%是為減輕子女等家庭成員負擔而選擇入住養老機構,63.3%的老年人是為獲得及時的護理和醫療援助,39.8%是為休閑娛樂活動更豐富,36.7%是為與同齡人一起容易溝通,31.9%是考慮在家沒人照顧。
由此可見,老人對健康管理和護理的需求很高。然而長期以來,養老機構“養老不醫護”,醫療機構“治病不養老”,導致老人常常難以獲得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過去,政府辦的養老設施以滿足健康、低齡老人的需求為主;隨著社區里失能、失智、高齡獨居老人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解決這部分剛需,現在上海的解決方案是政府和社會企業一起辦養老服務機構,更多地強調綜合服務供給體系。比如打浦橋街道“長者照護之家”,由政府提供場地并邀請社會機構入駐,政府通過委托上海舒孝養老集團這樣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專業化管理,讓長者在繼續維系親情和原有社區關系的同時獲得機構式照護、體驗式入住和適應性訓練。
另外,政府也重點扶持民辦養老院,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來鼓勵養老機構做大做強。同時也鼓勵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社區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等方式,打通“醫養割裂”壁壘,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二、智慧養老:智能床墊等科技產品讓服務更貼心
以智能科技助力養老產業的發展,在上海已經逐步深入實踐。比如,綜合為老服務平臺上線運行。依托該平臺,不僅能整合和鏈接各類為老服務信息,方便公眾瀏覽查詢行業內容及服務信息,而且還可以加強行業服務和監管。
科技助老里有很多劃分,目前最為關鍵的是健康和照護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中老年人會受到退行性疾病困擾,常見的有心血管病、糖尿病、關節炎、老年癡呆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疾病、癌癥等等。所以,老年人對醫療、健康管理的服務需求是很大。
養老中的健康管理有這么幾個關鍵點。第一個就是用什么樣的手段去把健康數據采集上來。換句話說,在醫院里有各種各樣的專業設備來幫助醫生很快得到所有的體征數據。但是在養老機構或是在老人家庭呢?目前很多老人把每天的數據記在本上,但這種手動記錄離大健康真的很遠。今天的大健康一定是一個自動化的系統,通過智能終端自動采集數據并傳送到云端去。那么如果有一個專業設備可以幫助老人采集健康數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模式。如果能無形之中監測、不影響老人生活,那更符合提高養老品質的初衷。
筆者在走訪上海的養老機構中發現,很多養老機構都建設了智慧養老綜合管理平臺,聯合定位設備、健康監測設備等科技產品來實現遠程監護和管理。比如,用于養老看護的DARMA生命體征監測墊。它雖是一張薄薄的墊子,卻采用了先進的光纖傳感技術,鋪設在床墊下方就可以監測在床者的心率、呼吸率等生命體征。另外還包括體動次數、睡眠質量等等,可提供數據異常及離床報警。
監測墊實時采集老人的身體數據并自動上傳到平臺,各個房間的老人數據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值班室大屏幕上,護工或子女也可同步查看老人數據。再依據老人的呼吸、心率、睡眠等數據指標,針對老人的情況及時提供相應細化的養老服務。
比如,養老院里老人很多,而看護人員也無法全天24小時看護每個人。但DARMA生命體征監測墊可以監測到使用者的離床狀態,在老人離床過久時,系統會發出警報提醒護工有針對性地前去查房,避免老人起夜時摔倒或其他意外發生而未及時處理導致更嚴重的后果。可以幫助護理人員隨時了解老人身體情況以便作出相應的措施,從而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
事實上,這類智能養老產品不僅適用于養老機構。隨著近幾年的政策力挺,智慧養老將更進一步的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去。
養老產業界人士認為,通過智能化高科技手段對勞動密集型的養老服務產業進行部分人工替代,不僅可以有效化解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緊缺這一現實難題,更是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的創新之舉。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