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化的發展,各種以無人打頭的東西越來越多了。
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無人工廠、無人餐廳,總之什么都有,就是沒有人。
面對這樣的趨勢,仍有許多人心有僥幸,認為機器人只是能夠取代重復且無創新的工作。
但最近,據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Insider)網站報道,牛津大學與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就機器人的發展做出了研究,為了保證研究的真實和可靠性,世界各地352位人工智能(AI)研究者共同參與了此次的研究。
研究表明,未來50年內機器人將取代數百萬個人類工作職位,從貨車司機到暢銷書作家。

最先被取代的是沒有創造性的任務。
例如,預計到2024年,機器人在語言翻譯方面就將超過人類;到2026年,機器人能夠比人類寫出更好的高中水平的論文。
至于那些更復雜和更具創造性的任務,例如寫書和進行高等數學運算,則需要更長時間。
最終,研究人員發現,到2061年,人工智能將可完成所有人類任務,到2136年將取代所有人類職位。
以下為機器人能夠完成人類任務的時間表:
熊熊為大家準備了中文的翻譯:
2018年:玩《憤怒的小鳥》時擊敗人類;
2019年:贏得世界撲克大賽;
2021年:折疊洗衣;
2022年:轉錄語音;
2023年:組裝任何樂高積木;
2024年:在所有游戲中擊敗雅達利游戲測試者;
2025年:朗讀課文;
2026年:寫高中論文。
2027年:駕駛貨車;
2028年:生成排行榜上前40位的流行歌曲;
2029年:在5000米賽跑中戰勝最快的人類選手;
2033年:用羅塞塔石翻譯一種新語言;
2036年:成為零售銷售員;
2049年:書寫《紐約時報》暢銷書;
2057年:做外科手術;
2060年:研究數學。
2061年:完成所有人類任務。
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擔心未來,我們同樣需要看到的,是機器人的普及還會創造新的產業和就業崗位。
就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蒸汽機取代了大量的人力的崗位,但也出現了機械化工廠和產業工人;
之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電力得到廣泛應用,電力工業丶化學工業丶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產業及相關的工作崗位被創造出來;
第三次工業革命則使世界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被發現。
因此,我們不難斷言,機器人的普及和廣泛應用,雖然會取代如今的大部分工作,但也必將帶來新的產業鏈條,圍繞機器人而產生的大量企業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并非一個好消息,因為即使出現了很多的機器人相關崗位,大多數被機器人從崗位上趕下來的人也無從下手。
所以這仍是多數人面臨的一個最現實的問題:
機器人時代來臨,我們該怎么辦?
對于這個問題,熊熊的觀點是:和趨勢做對,是最愚蠢的事情。
機器人時代的浪潮已經不可阻擋,正如工業革命前夕的紡織女工或馬車夫,精進技藝已經毫無意義,對于科技發展的反對,更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人類總是會低估未來發展的速度
有這樣一個笑話:
因為生產方式大變革,所以很多人面臨失業危機。
有一個好心的領導,為了讓工人保住飯碗,拒絕使用挖掘機,仍然讓工人們用鐵鍬挖地。
這樣一來,企業的效率自然極低,總公司派人來考察,想弄清原因,領導向考察人員解釋了自己的好心,考察人員只是說了一句:
“你干脆給他們一人發一把勺子,讓他們用勺子挖地,這樣就能增加更多就業機會了。”
未來社會的運行法則,將和以前幾千年完全不同,時代進步了,我們也要迫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履,生存和適應新的世界。
但前提是,科技進步了,你也要跟著進步。只有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才能找到一份工作。不然工作有的是,你卻沒辦法勝任,那誰都怨不了。
從挑夫到鐵路工人,那些肯下功夫、花力氣改變自己的人,自然也就不會被社會淘汰了,一直都是時代的領先者。
面對即將來臨的機器人時代,你做好改變的準備了嗎?
公司在東莞市的線下機器人體驗廳已經布置完成,想帶寶貝來體驗的家長可以私信熊熊報名,帶上小寶貝免費參加機器人體驗活動。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