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將成為國內石油化工行業未來五年發展規劃的重點之一。“十三五”期間煉油產能削減比例初步定為10%-15%。
6月2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石油化工發展創新論壇期間,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表示,“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去產能”將成為石化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之一。
石油和化學規劃院承擔了石油和化工行業“十三五”規劃的編制。該規劃已在今年年初上報工信部進行細化,將在近期適時發布。
白頤稱,目前國內石化行業的過剩產能和低效產能同時存在,供給側改革也將成為“十三五”規劃的內容之一,但石油化工行業的產品結構復雜,并非簡單地用過剩和短缺就能完全描述。
她認為,相比于煤炭、鋼鐵行業以產能退出、清理“僵尸”企業為供給側改革主要目標,石油石化行業主要聚焦于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品質。不過,部分產能的退出也將包括在發展規劃中。
石油化工“十三五”規劃草案中提出,煉油被認為是國內石化行業內產能過剩的典型代表,煉油產能退出的目標為10%-15%,對象包括規模較小、原料配置不合理及油品質量不達標的煉油企業。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的煉油能力約為7.1億噸,煉油產能過剩1億噸。
而另一重要化工產品甲醇被認定存在階段性產能過剩,去產能目標定為30%-40%,目前國內甲醇產能達到6400萬噸,過剩率40%。
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海君認為,石油化工行業目前所出現的產能過剩,緣于部分企業在投資規劃方面的不理性。上海華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訓峰稱,國內的化工行業公司相對比較分散,這帶來了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問題,企業整合將成為未來五年的一個趨勢。
白頤稱,過去十年,國內石化和化工行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每年的增幅變化也很大。一旦增速過快與GDP增長幅度脫節,直接結果是形成過剩產能。
在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提交的石油和化工“十三五”規劃草案中,行業發展增速目標被定為6.5%,首次與國內GDP增速目標持平。
白頤表示,此前認為原材料行業增速應該高于GDP增速2-3個百分點,但現在看來石化行業持續高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應該更為穩健。在石化行業“十二五”規劃中(2011-2015年),行業年均增速目標被定為10%。
更多資訊請關注石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