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上,大連機床集團的技術工程師張成(化名)與記者探討行業發展問題時,很無奈地發出如此感慨。“說不定哪天我就離開機床行業,再也不干這行了。”數控機床市場規模發展越快,人才短缺的瓶頸效應越凸顯。對國內數控機床行業而言,這仿佛是個難以自拔的尷尬境地。
機床是裝備制造業中的基礎性產品。我國機床業技術附加值較低,尤其自主研發的高端數控機床成果寥寥,這與“中國制造”以往在國際分工中的低端定位有關。而近年來,中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高端數控機床需求大增,但市場卻主要被進口貨占據,國產高端數控機床發展仍步履艱難。
種種跡象顯示,這與國內該領域高端技術人才缺失有關。數控機床市場規模發展越快,人才短缺的瓶頸效應越凸顯。對國內數控機床行業而言,這仿佛是個難以自拔的尷尬境地。
發展陷入怪圈
在此次展會上,當各展臺的業務人員都在熱切期待自己的客戶時,記者卻在大連機床集團展臺旁,看到一個小伙子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為了機床行業人才缺失的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小伙子就是張成,老者是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高級工程師、原高級顧問陳循介。
“我國機床行業之所以會出現今天這個現狀,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才缺失。”作為老一輩機床專家,陳循介憂慮地對記者說,國內機床行業的高端技術人才中,比他年輕一點的有不少,可再年輕點的就很少見了。機床行業在人才上出現了斷代。
張成也認為,我國大量高端機床領域的技術人才流失,關鍵是用什么來吸引人才的問題。國內機床企業還不能給高精尖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記者注意到,和其他裝備制造業一樣,目前我國數控機床行業處于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傳統工業,如汽車、機械、家電、紡織、農機、環保等行業的技術改造,對數控機床的需求繼續攀升;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又為精密、高效、專用數控機床開辟了新的需求市場。
另一方面,我國東部產業的升級、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中西部開發步伐的加快,為數控機床產業發展提供了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資本和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國際技術和人才的交流,又為我國數控機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外部環境。
有數據顯示,10年前國內數控機床年產量只有2萬臺左右,如今已經達到年產量20多萬臺;國產機床數控化率由“十五”末的35.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1.9%。然而,這些數據卻不能反映目前機床行業發展面臨的諸多深層次矛盾。
“大而不強、廣而不精是國產數控機床的通病,重點行業需要的高檔機床目前仍需靠進口。”齊齊哈爾二機床總工程師程鳳蘭說。
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武重機床)總工藝師、副總工程師張文橋也指出:“我們采取的是先做大、再做強的策略。目前,機床的功能是達到了,可精度還遠遠不夠。”
“從某種程度上說,機床業的發展陷入了一個怪圈。”湖南杰克數控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大學隨動磨削研究所所長胡惜時對記者說,機床業相當于制造業中的“農業”,利潤低導致技術人才待遇低,待遇低又導致機床業人才缺失,人才缺失又影響產品的創新,這又進一步制約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床頻道。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