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關于建立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暨發布2019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做好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3個文件。綜合來看,系列文件是針對當前我國煤電行業潛在的產能過剩風險,提出適當放緩煤電項目建設速度、推動煤電行業有序發展的多項舉措。
近年來,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我國用電量增速趨緩,電力供需總體寬松。煤電行業面臨利用小時數逐年下降、規劃建設規模較電力需求偏大等問題。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會上透露,我國用電增速由2011年的12%下降到2015年的0.5%。當前,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煤電過剩風險逐步顯現。目前,全國煤電裝機超過9億千瓦,加上核準在建和納入規劃的項目,合計規模已經超過12億千瓦。
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是判斷煤電是否過剩的重要依據。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韓水介紹,全國火電利用小時數由2013年的5021小時下降到2014年的4739小時,再到2015年的4329小時。同時,煤電項目從納入國家電力發展規劃到建成投產需3年到4年時間,存在一定投產慣性,導致近期煤電投產規模并未減少。此外,由于煤價保持低位,部分地區和發電企業發展煤電的積極性很高,未來幾年規劃建設的煤電項目仍然較多。
努爾·白克力說,近期出臺促進煤電有序發展的系列文件,提出了適當放緩煤電項目規劃建設速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等措施,一方面促進地方政府和發電企業理性看待煤電行業,引導企業減少盲目投資和資產閑置;另一方面,還將在一定程度上維持甚至提升現役煤電機組的利用小時數,幫助發電企業提高存量煤電項目的收益。
更多資訊請關注礦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