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早春三月的料峭與生機,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中,新能源汽車仍是關注的焦點。幾乎與“兩會”同一步調,各地也紛紛進入新能源地方補貼政策的密集出臺期。
截至3月16日,已有近20個省市明確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這也一掃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車市場交易量下滑、新能源汽車騙補問題的陰霾。
而在此之前,已有中央層面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多項利好政策接連出臺。3月1日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印發了《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再度提及利于新能源汽車推廣利用的政策。2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五項措施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同一天,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工信部已聯合行業內外的九家企業投入5億元資金,組建動力電池研究院或動力電池的研究研發院。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16年1-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37937輛,銷售35726輛,比上年同期均增長1.7倍。盡管增速與去年相比回落不少,但已經扭轉了1月的負增態勢。在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今年1-2月新能源汽車呈現出“高增長后的高位調整”特征。
新能源汽車產業“國五條”
從政策禮包的具體內容來看,這一連串政策直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困境。尤其是2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為不少此前模棱兩可的問題指明了發展方向。
曾經在國家補貼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的動力電池企業迎來利好。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五項措施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指示中,第一條就提到中央財政將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根據動力電池性能、銷量等指標對企業給予獎勵。
事實上,自2009年前后國家開始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以來,主要的扶持政策多集中在整車廠方面,對供應鏈條上的“幫扶”很少。這也導致我國在一些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新能源車以獎代補是合理的選擇。”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這樣對改善乘用車低補貼、客車電池強補貼的現狀,對實現“十三五”的新能源車發展與財政支持的力度,都能實現更好的平衡,有利于新能源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