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博覽會落幕,機器人制造再次留下廣闊的市場想象空間,作為廣深周邊的二線城市,怎么開始和如何壯大機器人產業是一個問題。
年初呼應《中國制造2025》而發布的《佛山智能制造2025行動計劃》已經明確表態,高端產業、創新產業和智能制造將成為佛山智造核心,而工業機器人則是一出重頭戲。

勢在必行的前提下,首先應當分析禪城和佛山發展工業機器人的長短板。目前來看,佛山制造仍然擁有三大“長板”:一是跟周邊一線城市相比,佛山的制造成本仍有不小的優勢,且擁有整個區域的產業鏈,即使工廠外遷,總部地位也依然穩固;二是跟長三角城市相比,佛山制造在許多傳統優勢領域都已形成發達的工業集群,擁有相對良好的供應鏈條;第三點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是,佛山制造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能成功抵御金融危機就是一個例證。綜上所述,佛山制造的市場潛力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間。這三點對于佛山和禪城發展創新產業和智能制造都十分有利。
與此同時,佛山的短板也不容忽視。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是廣深兩大一線城市的鄰居。無論是4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5)》,還是8月中郡研究所發布的《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都顯示長三角是我國縣域創新的龍頭,創新能力和創新集群規模遠超珠三角各縣,而珠三角的創新能力則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市縣之間差距很大。盡管佛山不納入縣域經濟考察對象范疇,但是實際上佛山五區不同程度具備縣域的特點,再加上佛山的地理位置緊鄰省會廣州和創新之都深圳,如果不能及時突圍,就可能面臨被吞沒的風險。而要發展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創新能力是第一驅動力。因此,盛會落幕后,應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創新能力的提高和整體創新環境的打造上來。在缺乏長三角那樣的集群優勢和珠三角整體創新合作背景的情況下,個體突圍就需要極強的針對性,找準市場的缺口。比如,張槎街道提出做佛山“互聯網+”的集聚地,就是一個好的方向。不過,在想要做、有基礎做的同時,還得有這個能力做,接下來有必要聚焦鍛造創新能力。
在此插一句題外話,最近因紡織企業科爾集團在美投資建廠而引發的唱衰中國制造論,雖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其反映出的傳統制造的出路問題值得思考,特別是禪城曾聚集了童裝、針織等一些曾經名極一時的傳統勞密制造業。如今棉花成本問題已令科爾這樣的上規模紡企出走,順應市場規律也應當是禪城的選擇。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必然會令更多的人力被取代,因此政府也不必再過多地囿于解決就業而“兩手抓”,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新支持與服務上來,其他的就讓市場說了算吧。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