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有關“互聯網++”協同制造對中國工業而言意義重大。分析人士認為,如何調動大型企業的互聯網化轉型積極性,以及如何為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提供技術、標準規范,是落實這一行動的當務之急。
“互聯網+”協同制造凸顯工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重要性
“指導意見”指出,“互聯網+”協同制造,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機遇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新模式。
發達國家也在探索“工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德國稱之為“工業4.0”,美國稱之為“工業互聯網”。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認為,圍繞數字競爭力的全球戰略布局全面升級,塑造國家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綜合新優勢,掌握全球經濟競爭主導權的國際競爭加劇,這一輪產業革命的實質是搶占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產業新生態。
“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協同制造”,彰顯工業乃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的重要地位。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互聯網向企業、產業滲透,支撐工業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說。
“工業互聯網就是把人、數據、機器連接起來,通過海量數據分析,找到改進方向,提高效率與核心競爭力。”美國通用電氣大中華區總經理楊濤說。
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對中國而言至關重要。“中國工業門類已基本形成世界最為完整的體系,已在世界工業體系占比超過20%,22個工業門類中7個門類位于世界第一。”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說,“工業大而不強,成為掣肘。”
同時,中國互聯網規模優勢、應用優勢顯現。用互聯網提升工業效能勢在必行。
互聯網與工業融合路徑多元
工業企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在跨界中尋得“路徑”。專家認為,不同領域的工業企業會有不同的融合路徑和速度,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業務和產業基因并有序推進創新融合。
在現有企業探索中,工業企業側重于工業生產的價值挖掘;互聯網企業傾向于從貼近消費者端的營銷等環節切入,探索互聯網與工業融合。
普天新能源搭建新能源汽車充電、運營及車網一體智能服務云平臺,將數萬輛電動車形成的工況、充電頻次、電池損耗等信息匯聚,通過大數據分析,為客戶提供充電監控、位置服務、計量計費、客戶管理等應用服務。
京東則通過JD+計劃,與制造業企業深度合作并提供全方位的支撐,促進智能硬件行業創新發展。
無論橫跨哪個領域、門類,可以說,“互聯網+”是一個兩者融合的過程。“距離終端用戶越近的行業,變革將越早發生;開放程度越高的環節,互聯網融合將越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治與經濟研究所I.T產業研究部主任何偉說。
“整個互聯網與工業融合趨勢之下將形成新的生態體系:工業大數據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工業云計算服務、融合應用解決方案等業態將出現,規模龐大的新興市場應運而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辛永飛說。
調動熱情、支撐保障待完善
分析認為,要推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首先要調動國有大型工業企業的積極性;其次技術標準等需規范和完善。
“工業擁抱互聯網將逐步深化:從下游到上游、從消費到生產、從外圍到核心,越靠近消費者的環節,融合將越深,開放水平越高的環節,融合創新將越活躍。”辛勇飛說。
“當下推行‘互聯網+’,很多傳統企業有很強的焦慮感,似乎要被顛覆。”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說,“企業的參與度、態度、積極性是推動工業互聯網的重要因素。為此,國內企業需要一個認知過程。”
“現在國有企業往往要考慮到信息化能否立竿見影,信息化若不能直接表現出產值增長,就會變得沒有那么重要了。”鄔賀銓說,“對國企發展的衡量標準,應當不僅以眼前、近期為標準,也需要有長遠的打算。”
“總體感覺大企業還是說的多,探索的少。”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信息化領域專家呂本富說,“只有調動這些體量龐大的工業企業,‘互聯網+’的目的才能達到。”
“通過更靈活的機制激活大企業內部創新的可能,調整對國企的考核機制,這樣一來,工業大企業才能加速觸網。”呂本富說。
“標準”也將成為工業互聯網發展不得不面對的新問題。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部總裁張順茂說,“比如,在工業智能傳感器方面,如何讓各行各業不同標準相互兼容、產生價值,是一個重大挑戰。”
分析人士認為,“指導意見”中的支撐措施將有效為企業轉型提供保障,后續成果值得期待。呂本富用“數據飛輪”形容工業互聯網的效應:推動飛輪運轉很難,當它運轉起來,效應將無限放大。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