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發展綠色經濟有助于各國擺脫當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

時間:2013-04-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對綠色增長的追求幾乎將會影響每一個經濟部門,“綠色經濟”將給各國帶來技術、產業方面的新機遇。對于我國而言,發展綠色經濟,對于建 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今世界,發展綠色經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綠色經濟可能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從短期來看,綠色經濟不但有助于各國盡快擺脫當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而且能夠增加就業機會;從長期來看,更有利于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
從國際環境看,依托新技術的綠色增長正在成為各國應對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當前,為了擺脫危機的困擾,發達國家正紛紛謀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加速發展新能源與綠色低碳技術等。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大科技投入,以催生具有比較優勢的綠色產業和技術,謀求實現跨越式發展。可以說,不論是經濟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綠色增長都是其未來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方向。
從國內發展看,綠色產業是引導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中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注重經濟綠色增長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綠色 增長不僅能大大緩解資源能源的壓力、有效改善供給結構,而且能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經濟支撐力量。
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對綠色增長的追求幾乎將會影響每一個經濟部門,“綠色經濟”將給各國帶來技術、產業方面的新機遇。對于我國而言,發展綠色經濟,對于建 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而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 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綠色增長的體制機制。要抓緊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防全控的防范體系、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的環 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要進一步深化環評制度、嚴格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持續 開展環保專項行動。要注重運用市場手段,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全面改革資源稅,開征環境保護稅,健全綠色稅收、綠色證券、綠色采購、綠色貿易等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要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體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要加大環境執法力 度,實行嚴格的環保準入,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強化產業轉移承接的環境監管。要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強化總量控制指標考核,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 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環保社會監督機制。
二要加大對綠色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要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核心引領作 用,結合實施產業發展規劃,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建設產業創新支撐體系,加快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綠色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 術,堅定不移地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資源產出率提高15%的目標,明確了健全再 生資源回收體系、推廣綠色消費模式、強化政策和技術支撐等方面發展循環經濟的任務和措施,這將給我國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產業前景。據 估算,到2015年,我國循環經濟產業的產值將突破1.5萬億元。要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加快推行清潔生產,在農業、工業、建筑、商貿服務等重點領域推進 清潔生產示范,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降低資源消耗。要加強共伴生礦產及尾礦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要推進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和建 筑、道路廢棄物以及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要按照循環經濟要求規劃、建設和改造各類產業園區,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 和污染物集中處理。要健全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加快建設城市社區和鄉村回收站點、分揀中心、集散市場“三位一體”的回收網絡,推 進再生資源規模化利用。
走綠色發展的道路,還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對政府來說,要抓政策,用經濟手段和社會管理來鼓勵節能減排,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生態保護共贏。對企業來說,作為節能減排的主體,不僅要生產綠色產品,還要導入綠色生產過程,并服務客戶實現綠色消費。這樣才能充分彰顯綠色發展理念,肩負起綠色責任,塑造綠色品牌。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