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日本機器人敗走福島核電站

時間:2013-03-2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日本遭受大地震重創之后已經過去了兩年時間,該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仍然在嘗試研發發更先進的技術,以保護福島免受輻射侵害。不過由于研發進展緩慢,而且制度存在缺陷,當地的工人仍然無法采用更先進的技術

日本遭受大地震重創之后已經過去了兩年時間,該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仍然在嘗試研發發更先進的技術,以保護福島免受輻射侵害。不過由于研發進展緩慢,而且制度存在缺陷,當地的工人仍然無法采用更先進的技術。

日本雖以超級科技大國著稱,但在這次災難中為了冷卻核反應堆溫度,最終只能依靠空中潑水這類低技術含量的辦法。兩年前,強輻射讓工程師無法進入核電站的關鍵損毀區域——今天依然如此。本以為能隨時待命的機器人明顯缺席了。日本需要花費10到25億美元拆除福島核電站,而要讓它安全退役,還得花上40年。

如今,有可能抵達位于反應堆核心的污染重災區的,只有尚處于研發階段的機器人。那么,擁有世界最先進機器人(更不用說機器人數量最多)的日本為何之前沒能配置機器人,讓工人免于從事如此危險的工作呢?

后藤政志博士曾參與設計了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密閉殼。他說:“最初,日本核能工業和政府都不認為會發生這樣的事故。他們長期以來的觀點是,日本所有的反應堆都‘絕對安全’。換句話說,當局認為,地震根本不會導致反應堆熔毀,有必要事先準備緊急預案或者機器人嗎?那樣做就等于承認危險確實存在,而他們一直否認有任何危險。”

后藤說:“他們稱地震導致事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此,參與設計核反應堆的公司被告知,并不強制要求該公司為核反應堆密閉殼做抗震處理,但可以自愿無償進行。”

盡管建造和運營反應堆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和政府當局都知道現有的災后應急技術陳舊過時,卻在準備熔毀事故應急方案(例如機器人救援)時幾乎無所作為。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廉價的核能對日本經濟競爭力實在是太過重要了。

幸運的是,到目前為止,福島泄露的核輻射僅有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的十分之一。當年,那所烏克蘭核電站的屋頂被掀翻,如煙囪一般將核微粒噴灑向四面八方。福島核電站被關閉,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卻沒有。全面的安全協議發揮了作用,避免了更大的災難,但是目前反應堆仍然不穩定。然而問題是,現在的機器仍然無法從附近的反應堆堆芯中安全地獲取正確的數據。日本核能監察機構原子力安全保安院(NISA)的嘉點森山承認:“很難搞清楚燃料究竟在哪。我們無法靠近,開展測量工作。”

福島核電站的工人則處在事件最中心——這些不走運的人承擔了這項任務,每次只能在這些灑滿殘骸的核反應堆建筑中工作很短的時間。輻射強到可以干擾電子設備,所有捐贈給福島核電站的美國機器人都在任務中失去了聯系,一同失蹤的還有一臺名為“Quince”的日本機器人。因此,某些最危險的任務還是只能通過人力來完成。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