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國協作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
文:睿工業2025年第五期
導語:根據MIR 睿工業最新發布的《2025年中 國協作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數據統計, 2024年全球協作機器人整體市場規模達6.8 萬臺,同比增長25%。
根據MIR 睿工業最新發布的《2025年中 國協作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數據統計, 2024年全球協作機器人整體市場規模達6.8 萬臺,同比增長25%(圖1)。盡管受全球經 濟放緩、制造業投資低迷影響,終端用戶自 動化投資有所縮減,但協作機器人憑借靈活 部署、降本提效等優勢,成為解決許多制造 業企業柔性自動化改造難題的關鍵設備,市 場增速雖有放緩,但仍然保持了良好增長。

中國作為全球協作機器人體量最大單一 市場,對協作機器人的需求正在高速增加, 2024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售量突破3萬臺, 同比增長28%(圖2)。隨著適齡勞動力人 口數量減少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各制造企業 以機器人替代低端勞動力市場的趨勢愈發顯 著。預計2025年中國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有 望實現45%以上的增長,再創歷史新高。

長期來看,協作機器人高度契合制造企 業對于智能制造、人機協同、柔性化制造的轉型需求。同時,協作機器人具有更廣的應用延伸性,除工 業領域外,在農業、特種巡檢、家庭、汽車充電等非工業領 域的新應用場景中也展示出廣闊的潛力,中國協作機器人市 場未來前景廣闊。
1 中國協作機器人產業“格局初現,定勢未成”
協作機器人產業鏈具有技術密度高、垂直領域細分明 顯、場景驅動創新等特點(圖3)。各環節參與者通過專業 化協作與技術創新,持續推動著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與 此同時,整個產業鏈也正經歷結構性變革,核心環節從傳統 分工模式向“垂直整合+生態協同”加速演進。

協作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精密減速器、伺服系統、 無框力矩電機、伺服驅動器、編碼器等)是決定其精度、負載、穩定性等性能的關鍵。在協作機器人本體的成本鏈中, 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最高,約占整體生產成本的70%。
目前,中國協作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生產制造主要有本 土零部件制造商及協作機器人本體廠商兩類角色參與,整體 呈現出高度國產化、自主化發展特征。
對于機器人制造商而言,擁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能 力,即意味著制造商能夠在深入理解基礎軟硬件和機械結構 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技術資源和產品特色進行全方位地設 計優化。如果核心組件主要依賴外部采購,制造商在底層參 數調整、基礎設計優化方面的能力將受到限制,或影響機器 人系統的穩定性和技術發展潛力。因此,擁有自主研發核心 組件的能力對于提高機器人的整體性能至關重要。
據《2025年中國協作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統計, 目前中國已涌現了一批實現核心零部件高自主化率的協作機 器人廠商,包括華沿機器人、節卡機器人、遨博機器人等。 其中,華沿機器人在自主研發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已成功實 現電機和控制器自研自產、伺服驅動及編碼器自主研發以及 一體化關節自主設計,構建了顯著的技術優勢。例如,在電 機方面,華沿建立了整套設計及工藝體系;在編碼器方面, 華沿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全球唯一的雙讀數頭設計。此 外,華沿機器人通過一體化關節內采用電磁抱閘,從而實現 剎車距離零滑動,大幅提升機器人在動態環境中的安全性及 可控性。
協作機器人本體廠商是產業鏈的核心樞紐,協作機器人 本體廠商可大致分為兩類(圖4):
第一類為專注于協作機器人本體的廠商,如優傲機器 人、華沿機器人、節卡機器人、達明機器人等,憑借豐富的 產品矩陣及多樣化的行業解決方案,這些廠商已成為當前市 場的主導力量,并有望在未來進一步擴大市場優勢;

第二類為具有協作機器人產品業務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廠 商,如FANUC、ABB、KUKA、埃斯頓、埃夫特等。依托于 深厚的技術積累,這些廠商在原有工業機器人業務基礎上, 拓展協作機器人作為其產品戰略之一,除推出當前主流的協 作機器人產品外,也在進行工業機器人“協作化”的嘗試。
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廠商進入協作機器人市 場,2024年市場集中度呈現微幅降低,TOP5廠商份額約為 60%,相比2023年有一定的下降。
近年來,以華沿機器人、節卡機器人等為代表的國產協作機器人廠商持續深耕工業領域,在國內贏得了眾多內資大 客戶的認可,并且批量進入到要求嚴苛的合資企業供應鏈, 市場份額實現快速增長。與此同時,隨著企業研發投入加 大,協作機器人行業競爭將日益激烈。
在積極拓展國內市場的同時,中國協作機器人企業也在加 快海外市場布局。通過在海外建設基地、與當地企業合作等方 式,持續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加速國際化進程。
尤其近兩年,華沿機器人、節卡機器人等中國協作機器 人品牌開始作為強有力的競爭者走向世界,其技術實力和產 品品質獲得較多國際巨頭的高度認可,充分展現了中國新質 生產力的國際競爭力和技術水平。
實際上,中國協作機器人的“出海”不僅是產品的輸 出,更是智能制造范式的全球化實踐。當技術創新、本土化 運營與生態共建形成合力,中國廠商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協作 機器人市場的競爭規則,而這一進程,或將成為中國智造走 向世界的新標桿。
2 協作機器人應用及市場趨勢變化
近兩年,協作機器人的應用模式逐步從“通用型應用+ 非標定制化”的1.0階段,邁向“應用工藝化+標準化”的2.0 時代。
(1)變化一:協作機器人應用呈現垂直化、工藝化、 多樣化趨勢
在2023年以前,協作機器人搬運應用長期占據50%以上 的市場份額。這時的協作機器人被質疑在工業場景是否只能 勝任簡單重復的搬運應用,其主要的應用領域并非工業領域 而是想象空間更大的非工業領域。
2023-2024年期間,以華沿機器人、節卡機器人為代表 的國產協作機器人廠商紛紛加速強化工藝包,突破復雜工藝 瓶頸,陸續推出適用于組裝、焊接、碼垛等場景的工藝型協 作機器人工作站,并得到終端客戶的認可,在垂直細分領域 快速滲透(圖5)。截至2024年年底,工藝型應用市場已超 過搬運,且仍在加速增長中。

(2)變化二:工業與非工業領域雙輪驅動市場快速增長
從下游行業出貨表現來看,2024年協作機器人在多個 領域實現快速增長。光伏、食品飲料行業出貨量實現高速增 長, 電子、半導體出貨保持穩定增長。特別在全球電子行業 迎來全面復蘇周期的背景下,手機、筆記本等終端產品市場 需求持續攀升,對協作機器人的需求顯著增長(圖6)。

此外,在汽車電子行業,隨著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 車的替代趨勢日益明顯,協作機器人在車燈、電控盒、中 控屏、汽車PCB等部件的螺絲鎖付和檢測環節得到了廣泛應 用,滲透率迅速提升。
在鋰電行業,大負載協作機器人在動力電池生產線的改 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電芯搬運、螺絲擰緊、涂膠、掃碼 和外觀檢測等環節。
在食品飲料行業,協作機器人已實現在碼垛場景的批量 應用,這主要得益于具備快速部署、易于使用和更大臂展及 載荷能力優勢的新一代大負載機型加速落地。
除工業領域外,2023年以來,協作機器人在非工業行 業的需求也有所回暖,特別是在醫療健康、教育和餐飲行 業,機器人的導入量開始增長,呈現出工業與非工業雙輪驅 動的市場格局。
(3)變化三:大負載趨勢持續拓寬工業領域應用
協作機器人設計的初衷是實現安全性、輕量化、具備可 快速配置、易遷移等特點,目前市場上,5kg級別的輕負載 協作機器人因其靈活性和適用性占據著主導地位。然而,隨 著工業自動化需求的不斷演進,市場對更大負載能力的協作 機器人的需求也在增長。
據MIR睿工業統計,2024年10kg及以上的協作機器人市 場份額已達到市場的50%,15kg及以上負載協作機器人市場 份額接近20%(圖7)。這一市場變化主要受汽車、食品飲 料、半導體化學制品等行業對大負載產品需求增加的帶動。

隨著工業自動化的不斷進步,市場對于機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斷演進。傳統工業機器人雖然在重復性高、精度要求嚴 格的任務中表現出色,但它們通常體積龐大、剛性強,難以 適應多變的生產環境和靈活的生產需求。而輕型協作機器人 雖然在安全性、靈活性方面具有優勢,但在處理大負載和需 要高剛性的應用場景時則顯得力不從心。
大負載協作機器人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白。 目前,越來越多協作廠商推出了≥30kg的協作機器人產品, 協作機器人的負載范圍不斷擴大。如HUAYAN S50(最大負 載60kg)及JAKA MAX、UR30、FANUC CRX-25ia等產品相 繼問世,逐步應用于大負載搬運、碼垛、打磨以及長距離作 業等場景中,進一步拓展了協作機器人應用邊界。
3 總結
在工業制造領域,隨著協作機器人技術的持續突破與解決方案的迭代升級,如今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已從第一階段的 基礎層應用的搬運、碼垛、上下料等標準化、重復性勞動場 景,到第二階段進階應用層如組裝、測試、鎖螺絲等需要精 密操作與流程配合的環節,拓展到第三階段的高難度應用層, 如涂膠、打磨、噴涂等高復雜任務場景,呈現出階梯式拓展的 特征。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與驗證,越來越多的協作機器人相 關技術正加速從實驗室階段走向實際應用的落地進程。
展望未來,隨著機器視覺、力控傳感、AI算法等核心 技術的深度融合,協作機器人將加速向高難度、高附加值的 生產環節滲透,助力工業制造向智能化、柔性化方向縱深發 展。并且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協作機器人應用的范 圍和領域還將不斷擴大和深化,突破工業制造的固有范疇, 加速向醫療、新零售、餐飲、農業等多元領域延伸,成為驅 動多行業創新變革的核心力量。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