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產業經過去年的猛烈投資后,在2011年繼續受到投資機構的追捧,然而投資規模過度擴張已經導致整個行業的泡沫隱現。
2011年6月,江蘇上舜照明獲得了金沙江創投1000萬美元的投資,這樣的投資規模并不罕見,事實上,上舜照明所處的LED產業鏈早已紅火好幾年了。僅2011年前四個月的投資額已經超過了300億元,而據高工LED產業研究院(GLII)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LED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
“從2011年開始,中國全面推行節能減排,LED產品會逐漸取代傳統照明產品。”Frost&Sullivan工業自動化與電子部門咨詢總監趙曉馬很看好LED產業,“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投資機構對LED企業的追捧,使得整個行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產生了泡沫。”
“由于國家政策的支持,新能源領域未來前景廣闊,以前沒有介入這個行業的投資機構開始參與其中,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不過新能源的回報周期比互聯網長,這是LED行業的特點。”青云創投創始人葉東表示。
國內困局
“雖然國內LED投資熱潮不減,但企業多扎堆于產業鏈中下游,仍然未擺脫單純的制造模式。”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說。對此,趙曉馬也有同樣的觀點,“中國大部分企業與LED產業鏈中的上游領域無緣,基本上集中在封裝和應用等產業鏈中下游,而這部分利潤是很低的,只有30%左右的利潤。”據悉,國內LED企業大概有4000多家,但從事上游產業的不多,而整體行業代工過重,因此超過九成的企業只能在30%的利潤市場殘酷搏殺。
賀在華認為中國LED企業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但在高端技術上受制于人,因此在核心技術與高額利潤皆被國外廠商掌握的情況下生存異常艱難,主要的差異體現在關鍵技術的掌握,專利的擁有程度,產品性能與質量差距,技術的創新、品牌的建設等方面。
在中國LED企業中有1500多家企業從事封裝領域,按銷售額劃分為三個陣營。其一,年銷售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40多家,如雷曼光電(300162,股吧)等。其二,年銷售額在1000萬至1億元之間的企業有400家。最后,基本上都是年銷售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企業。而中國臺灣的8大上市封裝企業平均銷售額為10億元。
“不過,國內企業也有專門做芯片和外延等領域的,同時也有企業正在將產業鏈從中下游向上游轉移。”趙曉馬說。在國內企業中也不乏有些亮點,比如晶能光電。作為專門從事LED外延材料與芯片生產的高科技企業,晶能光電的技術依托南昌大學的研究學院。
“晶能光電的硅襯底LED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很好的技術團隊和管理團隊,面向全球市場提供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半導體照明燈泡。而對于LED產品制造商來說,降低每流明(lumen)的成本、提高LED的效率是很重要的事情。”
晶能光電執行常務副總裁盧波說。晶能光電在去年年底獲得金沙江等創業投資的第二輪融資,此次融資后,晶能光電擴大了產能,在國內芯片領域市場份額超過10%,并且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Review》雜志評選為“2011年最具創新力公司50強之一”,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入選的LED企業。
國星光電(002449,股吧)是國內唯一一家以LED封裝為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主要從事LED器件及其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憑借30多年的技術積累,在國內LED封裝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自去年7月上市后,國星光電將產業鏈延伸至上下游,進行垂直整合。在上游方面,其與SemiLeds等合資成立旭瑞光電,專門從事LED外延、芯片生產。在下游方面,向應用領域延伸,為市政工程、亮化工程等項目提供照明應用產品。目前,進入LED產業的資金有多個不同投資主體,其中有創業投資機構、其他行業廠商、外資和民間資本,投資規模比以前擴大,同時投資過度所產生的泡沫也隨之隱現。
隨著大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他們手中握有專利技術的殺手锏,這對中國大部分企業來說是致命的打擊,面對強勁的對手,國內企業還需提高自身競爭能力。
國外優勢
現在,不斷有中國臺灣封裝企業和日本封裝企業內遷中國大陸,而其中一些企業的商業模式,特別是資本運作方式很值得借鑒。國際上有一種垂直化管理模式,能夠橫跨半導體、封裝、照明等行業,但對于企業管理水平要求非常高,目前僅少數歐美實力雄厚、管理優秀的公司可以運作,如日亞、科銳等。相比較該模式,中國臺灣企業更專注于在某個領域做到最具影響力,通過資本運作進而擴展控制上下游,這種方式更符合實際。
以中國臺灣的封裝龍頭企業億光為例,從中游相對成熟的封裝技術作為突破口,同時投資優秀的上游廠商并且尋找最有利的渠道成熟的下游廠商。在上游以參股的形式投資晶元、泰谷等外延廠商,將產業鏈延伸至外延芯片,從而保證性能良好且穩定的LED貨源。億光作為LG、夏普、三星等LED液晶電視廠商的主要供應商,在下游方面,投資了億冠晶,憑借資本運作模式,億光將LED技術發展路線和下游應用的市場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自身競爭力。
而被投資的晶元也通過投資參股等方式,獲得了廈門晶宇、泰谷、廣鎵等企業股權,完成產業鏈整合,對于企業來說,如此布局不僅有利于企業在某一領域做到最強,而且能夠得到產業規模擴大和利潤的增長。中國臺灣企業的這種模式,不僅是客戶即為股東的模式,更是將上下游產業鏈融合于一體的聯合體。國外巨頭如日亞、歐司朗、西鐵城、科銳等企業大部分產品都是在中國臺灣代工生產的,進入中國市場之后,分別布局在不同領域。如日亞占領高端顯示屏市場,科銳則是擴展大功率產品市場,而歐司朗占領汽車尾燈的大部分市場。
“國外企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流企業的標準與二流企業的技術上。從標準上看,國外企業多數是標準的制定者,這其中包括專利等應用。從技術上看,國際巨頭代表了LED行業最先進的水平,特別是核心技術的掌握與創新領域的建設非常突出,中國企業與之差距較大。”賀在華說。
在LED市場中,由于國外企業布局較早,因此具備一定的市場基礎,且投資的加速與國際間合作的加強進一步加大了國外企業對市場的掌控能力。縱觀整個產業鏈,國外巨頭無疑是站在產業鏈的最高端,位居微笑曲線的兩端,利潤最為豐厚的環節仍被國外企業占據。
目前,全球LED產業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日亞、科銳、歐司朗等巨頭手中,而在外延和芯片領域,美國和日本的企業處于壟斷地位。在整個LED產業鏈中,外延片和芯片等上游領域占據70%的利潤,這些基本都被國外企業所占據。如日本企業依托在新產品和新技術方面的創新優勢,主要從事最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生產,基本上壟斷了全球高端藍、綠光燈LED市場,在封裝領域處于全球產量第二、產值第一。而中國在封裝領域則是產量第一、產值第二。
不過,雖然國外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國內企業受到風投追捧的熱情未減,而國內企業也在為走出去而努力。
突破瓶頸
“國外企業動用專利籌碼之前一般非常平靜,通常是直接而迅速地給予中國企業重擊。國外企業對國內企業的專利運用采取的政策也不一樣,對大型企業通常傾向于授權,而對小型企業則傾向于打壓,但對上游核心領域的技術仍實行嚴格的封鎖。”賀在華說。因此,在面對國外企業的圍追堵截時,國內企業應該在預警分析、專利布局等方面充分發揮自身技術水平和專利申請及分析能力,構建聯盟整體作戰。同時企業也需要提升技術實力,避免知識產權的風險。
在去年,鋰電池行業中的企業面對國外企業競爭,成立了一個100家企業組成的俱樂部,中國的LED企業是否能夠進行效仿?“LED行業中的企業無法像鋰電池行業那樣成立一個俱樂部,因為國內LED企業都是各自為政。此外,國內企業面對國外企業競爭,要以芯片和外延領域為突破方向,提升自身技術水平。”趙曉馬說。
青云創投在今年5月份投資的亞威朗就是一家以技術為主的公司。“我們看中了亞威朗在技術、團隊、發展前景等方面的優勢,最終選擇了亞威朗。”青云創投創始人葉東表示。
作為中國第一家自主擁有美國先進、成熟LED技術和固態照明的企業,亞威朗專門主攻LED外延和芯片兩個方向。“我們要加強技術研發和應用,同時擴大產能,打造以藍綠光LED外延片、芯片為核心的半導體照明產品的一流生產供應商。”亞威朗集團CEO閆春輝說。
對于LED產業上的投資,金沙江創投非常具有代表性。自2005年以來,已經投資了8家企業,涵蓋了外延片、封裝和照明應用等全部產業環節。在2011年,金沙江創投投資的上舜照明就是LED的下游企業,金沙江創投在LED產業鏈上完成了布局。
目前影響LED照明產品進入通用照明領域的最大障礙在于過高的成本。“擁有LED驅動和系統集成方面的自主知識產權的PowerXplore技術是我們的技術優勢,同時我們還擁有四項國際專利。在產品方面,因為光效高,和競爭對手相比較,同樣亮度的成本更低。此次獲得投資,我們將借助金沙江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優勢,利用大規模生產效應,在市場上推出具有顛覆性成本的產品。”上舜照明CEO孫建寧表示。
“上舜照明有能力做出全世界成本最低、發光效率高的燈泡,五年內會成長為世界級的半導體照明公司。”金沙江創投創始人伍伸俊說,“LED市場潛力巨大,將現有照明替換成LED,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我們所投資的企業覆蓋LED整個產業鏈,可以說為產業鏈垂直整合鋪平了道路。”
“國內企業在芯片領域的技術亟待提升,在藍綠光方向上也需要一定的突破,產品的良好率、質量、性能都是國內企業需要突破的地方。另外,外延生長也是除芯片制造外國內企業需要重點研發的方向,盡管封裝方向國內市場規模已經具有競爭力,但是在取光效率上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同時應用產品的設計等都是國內企業需要提升的技術。”賀在華說。
雖然國內企業面對國外巨頭壓力很大,但是國家加大了政策扶持。LED照明產業作為節能環保的新興產業,一直受到國家重視,而另外一個利好消息就是半導體照明“十二五”規劃將在今年9月份出臺,這個政策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提振了市場信心,而對于投資機構來說則是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