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出現,應對氣候變化對于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國家根本利益的意義越來越凸顯。
聯合國下屬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也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當前發展中國家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損失較大,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
秦大河介紹,在同樣的自然災害面前,發展中國家由于基礎設施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差,對災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更加明顯,而且很多國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災害早期預警和風險管理機制,往往損失慘重。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凸顯,各國各地區極端氣候事件呈現愈加頻發的趨勢,有科學家稱當前由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中約95%來自發展中國家。
鄭國光指出,當前以氣候變暖為顯著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已成事實,所產生的顯著影響不可回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幅度可能會超過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造成突然的和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
鄭國光強調,近年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得到增強,但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要全力做好適應氣候變化和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各項工作,著力增強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農業抗御氣候風險能力、重要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以及重要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努力把氣候災害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將與氣候相關的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