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慶幸自己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享受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但是有沒有想過,地球-我們的母親,正在遭受殘害!大氣污染,土地污染,水資源污染等等,許多企業的排污排廢不達標,導致了我國大多數土地遭受污染。
近日我國多地驚現“癌癥村”,土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給人們生活帶來重大隱患,即生命安全受到挑戰,職業病高發,病死率大幅上升,死亡的年齡普遍提前至45歲左右。
與此同時,由于相應救治機制的缺失,應對不當隨時可能引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群體性事件,不能不警惕。
多地驚現“癌癥村”
湖南省國土資源規劃院基礎科研部主任張建新說,他們調查了7萬人25年的健康記錄后發現,從1965年到2005年,骨癌、骨痛病人數都呈上升趨勢。在重金屬污染的重災區株洲,當地群眾的血、尿中鎘含量是正常人的2至5倍。
內蒙古的河套地區因土地污染地下水質量較差,造成砷中毒、氟中毒等地方病較為嚴重的情況。
河套地區共有近30萬人受砷中毒威脅,患病人群超過2000人。巴彥淖爾盟五原縣楊家疙瘩村是砷中毒的重點區,該村病人多,而且死亡人數也多,主要是以癌癥為主,大多在壯年時就由于病魔的折磨而過世。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董家營到托克托縣永圣域鄉一帶是氟中毒的重點區域,地下水氟含量在河套地區最高。該區幾個重點村的村民均有不同程度的氟中毒癥狀。
記者看到,很多村民牙齒發黑、疏松,骨質疏松。這里有的村民為了孩子健康,自己喝當地水,給孩子們買礦泉水。
距離包鋼尾礦壩西約兩千米的打拉亥村由于受尾礦水的下滲造成地下水以及糧食中的稀土元素、氟元素以及其他重金屬元素的污染,使該村的居民受到嚴重危害。各種怪病多,以心血管病、癌癥、骨質疏松為主,記者見到一個近十歲的小女孩,沒有長出一顆牙齒。
遼寧省錦州葫蘆島一帶,土地主要受鋅廠污染影響,污染元素以鎘、鉛、鋅為主。此類元素攻擊人的腎器官和骨骼,造成骨質疏松。在日本,這叫“骨痛病”,屬比較常見的職業病。
而最大的影響是,這里得癌癥的人群比較多,年輕人死得多,單親家庭多,社區去年死亡14人,其中6人死于癌癥;今年1至5月死亡5人,其中死于癌癥的2人。最小的死亡者年齡均在四十五六歲。
“土地污染帶”疾病防控之難
記者調查獲悉,除了云南、廣西,還有湖南、四川、貴州等重金屬主產區,很多礦區周圍都已經形成了日漸擴散的重金屬污染土地。
國土資源部曾公開表示,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而這些糧食足以每年多養活4000多萬人,同樣,如果這些糧食流入市場,后果將不堪設想。土地污染帶職業病、重癥疾病正呈高發和擴大態勢,面臨著極其艱巨的防控任務。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高級工程師王喜寬憂慮地說,盡管國家相關部門很重視土地污染的調查,但由于不是“顯而易見”的大問題,調查結果很難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
比如,他們調查發現,二胺類化肥中含氟較高,在河套地區氟含量較高的現實情況下,使用高氟的二胺化肥具有不斷增加土壤中以及糧食中氟含量的危害。因此,工作人員曾多次建議相關部門要生產出低氟化肥,并引導農民使用,但這個建議幾乎沒人采納。
針對土地污染對人健康的危害,王喜寬建議要盡快建庫查詢,分地區建立地砷病、地氟病數據庫,即電子檔案,包括水砷、氟含量,暴露時間,病情程度等。還要加強重點區段的水土環境監測。此外,加強改水、引水力度。
湖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蔣秋桃說,土壤質量的保護工作需要大量投資和技術攻關,比如需要政府加大投資進行浩大的改水工程和搬遷工程,只有以國家意志為后盾,以科學為指導,才有可能徹底改變土地污染地區重金屬中毒現象。
蔣秋桃同時稱,政府還要進行相應的醫學攻關,加大對已有砷、氟、碘中毒區病人的治療力度,使病人早日恢復健康。
本文為中國傳動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