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8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繼續走高報6.3950,較前一交易日升值22個基點,連續四個交易日改寫匯改以來新高紀錄。從徘徊于6.5左右,到接連突破6.4、6.3,人民幣匯率連創新高只用了2周,速度可謂驚人。面對“沒有最高只有新高”的人民幣匯率,受傷最重的無疑是出口企業。
蠶桑產業是最典型的外向型產業,其主要產品出口比例高,在80年代是最主要的創外匯的產業之一,所以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對蠶桑產業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受國際經濟的影響也非常大,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其中繭絲綢類外貿企業是倒閉較多的企業類型之一,是對經濟很敏感的行業。近期蠶繭價格的持續波動,也是一種對全球經濟和蠶繭供求關系的一種體現,一方面是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穩定,美債危機,歐債危機都是懸在資本市場、期貨市場上的利劍;另一方面是蠶區氣候的惡劣,對蠶繭產量的影響和國內持續的通貨膨脹,生產成本的增高。所以蠶繭、生絲的交易者是很糾結的,情緒也是很不穩定的,往往有什么風吹草動,都過度的表現出來,所以從繭價和生絲價格表現上看就異常的不穩定了。
總之,我們蠶桑產業是一個充滿憂患的產業,但是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以我們在危機面前不僅要看到風險也要看到機遇,人民幣持續升值,繭絲綢外貿企業的利潤以及整個蠶桑產業鏈的利潤也越來越薄。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必定逼迫一些企業轉型,充分調動起蠶業人的聰明才智,下大力氣開闊國內市場以及在關鍵的環節上進行技術創新,這樣必定打開蠶桑產業的新局面,其實縱觀古今中外很多發明創造是被逼出來的。這就是古代思想家孟子說的:“生于憂患”。所以,作為一個蠶業人在面對不穩定的經濟環境時是不用怕的,我們這個已經存續了幾千年的產業,什么大風大浪沒有經歷過,關鍵是要充分發揮我們蠶業人的聰明才智,延長擴寬蠶桑產業鏈,引導國內消費者,增加蠶桑蠶業的附加值和抗風險的能力。其實這幾年蠶絲被的推廣和普及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雖然蠶絲被的附加值不高,但在08年金融危機時蠶絲被的大賣也緩減了一些危機。我們產業的產品在國內是有市場的,并且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質感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已經成為了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并將于2012年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一”。所以我們不必懷疑國內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關鍵是要引導,要從消費文化上去引導,能形成像酒一樣的消費文化就非常成功了。同時,國內對絲綢制品的后續加工技術還相當欠缺,現在國家也一直在強調要將“中國制造”轉變成“中國創造”,所以蠶桑產業的未來,還在于關鍵技術(環節)的突破,比如印染技術、絲綢服裝設計等方面的突破。
其次,我們因該有自己響亮的品牌,俗話說“一流國家做標準,二流國家做品牌,三流國家做產品”。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真正有名氣的品牌,我們出口的產品大多數都是貼牌生產,大頭都被人家賺了,到自己嘴里只剩下了殘羹剩汁。所以作為蠶業人應該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戰勝困難,抓住“危機”中的機遇,突破蠶桑產業的瓶頸,打開蠶桑產業發展的另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