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頭部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合作,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在產品開發和應用的同時,有權威的檢測機構同步制定行業標準,有國家產業政策的制定和指引。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在論壇上演講的這些固態電池玩家,都在主動正視當前固態電池面臨的各種問題,并積極去找到當前固態電池面臨的各種技術問題,產業問題的解決方案。
而不是無腦狂吹,把自己目前“3分熟”的固態電池產品說成六邊形戰士。整體看下來,我們目前是以過去十年打造成熟的液態鋰電池產業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為固態電池的發展基石,在此上進行發力,同日韓角逐。在未來五年,我的判斷是:在固態電池領域,能與我們抗衡,并一決高下的只有日韓的主流電池企業。
比如LG,三星,豐田。而歐洲在此輪固態電池科技革命中,極大可能又趕不上趟了。把視野拉回當前的歐洲本土鋰電池產業。以Northvolt,Britshvolt,以及Freyr等企業為代表的早期規劃的歐洲本土Giga Factory的故事,目前基本都胎死腹中。原本想靠歐盟委員會下屬的EBA250各種投資基金,以及借助中國鋰電的供應鏈能力(設備+電芯BOM材料),為產業突破口,試圖構建歐洲本土電芯大規模制造能力的"偉大計劃“正處于崩潰的邊緣。
液態鋰電池的本土產業化當前的進展,讓加速電動化的歐洲本土車企至少在短中期內看不到任何希望。五年之內,基于當前歐洲車企的動向,還是把選擇和中國,韓國頭部電池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并依賴于中韓在歐洲的電池企業產能,滿足自己電動化升級需求作為當前的核心策略。但是五年之后呢?歐洲車企和鋰電產業界目前的動態來看,是不甘心一直依賴中韓的。他們正在嘗試利用固態電池的這波科技革命為突破口,形成科技突圍的局面。所以我們能看到:BMW與Solid Power的合作,大眾與QS的合作,戴姆勒與Factorial engery的合作,后面可能還會有某車企與Adden energy的合作。
歐洲主流車企正在加速擁抱美國的固態電池初創企業。而美國的這些固態電池企業技術主要來自哈佛和麻省兩大技術流派,當前主要以硫化物固態電解質,以及鋰金屬負極為主。直接選鋰金屬負極為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在我看來,短期內一種非常激進的技術路線。拋開技術層面的問題,美國的這些固態電池初創企業都是學院派,和歐洲一樣都嚴重缺乏產業化的基礎,甚至認知。
你可以認為,歐洲嘗試通過固態電池做技術或者產業突圍的現狀,到了后期大概率會僅僅停留在實驗室技術層面,最多也只能做到B樣階段。實驗室技術,變成工業產品,工業產品變成可以流通性價比高的商品,每個階段之間還有很長路的要走。而接近”真空“環境的歐洲本土鋰電產業鏈,以及大規模制造工業能力的逐漸空心化,讓這種試圖借助美國固態電池技術,做產業技術突圍的野望,變得那么遙不可及,最終大概率會失敗。所以我的判斷:固態電池這波科技革命,歐洲又趕不上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