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光伏市場中,國內光伏企業憑借技術和規模優勢,成為了最大受益者,這也吸引了大量新增玩家,甚至有大量的其他賽道企業,也紛紛跨界進軍光伏。
2020年全年,國內上市光伏企業新增投資項目規模達到4000億元,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能在短短一兩年內急劇增加,產能明顯供大于求。據專業機構統計,2023年硅片滯銷庫存近10GW,過剩問題愈加嚴重。
產能過剩的影響是什么?首當其沖的就是價格戰。2023年,光伏產品價格急速下跌,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品價格紛紛暴跌。
據InfoLink統計數據,2023年,硅料(多晶致密料)價格下降約70%,硅片及電池片(PERC182)價格下降約60%,組件(PERC182)價格下降約50%。
在國內“卷”上天的同時,光伏在海外市場同樣也不容樂觀。受全球貿易局勢影響,當前,國內光伏企業的出海業務基本要繞道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間渠道環節增多后,貿易成本也隨之大幅上漲。
極致內卷的后果就是整個產業鏈都難以賺到利潤。2024年一季度,就連光伏龍頭隆基綠能也虧損了超23億元。
受此影響,多只光伏板塊個股上半年股價表現也可謂慘淡。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光伏行業走出內卷?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清楚光伏行業為什么要內卷。
光伏內卷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周期行業來到了供過于求的階段。要度過這個階段,要么就是砍供給,要么就是增需求。
01解法一 | 行業出清慘烈的行業洗牌而砍供給,現在主要靠的就是行業出清。所謂“產業出清”,通俗來說就是維持現狀,耗到業內多數企業主動或被動地離開,從而恢復供需平衡。
在此背景下一體化廠商普遍關閉部分產線,降低開工率,預計2024年下半年企業降低負荷將持續存在,資金實力較弱的三四線廠商將率先被淘汰。
也有觀點認為一定要有人離開“牌桌”才是反轉的信號。只有當大量的硅料、組件新玩家退出、爆雷、資不抵債時,才是行業真正的底部。
而據《華夏時報》不完全統計,在A股市場上被ST的光伏上市企業數量已增至8家,其中,ST陽光在經歷28個跌停后,在6月14日開始停牌。緊接著,ST愛康宣布于6月19日起停牌,而ST億利在6月24日也加入停牌的行列,退市已是臨門一腳。
不過即便如此,距離行業產能的真正出清仍然有不小的距離。行業咨詢機構InfoLink表示,截至今年六月,硅料已達到25萬噸至29萬噸的庫存水平,同等于累計庫存超過1.5個月。截至今年六月,光伏組件約有接近2個月左右的庫存。雖然已有廠家陸續規劃檢修與降低排產,希望藉此緩和供過于求的問題,但廠家間受到囚徒效應影響,實際產能并未出現顯著下降。
“硅料環節預計下半年處于痛苦的出清過程。”國金證券新能源與電力設備首席分析師姚遙日前公開表示,當前硅料價格已跌穿全行業現金成本,預計硅料環節將很快(預計在1個月到2個月內)迎來停產加速、月度供需平衡、中下游補庫到價格觸底反彈的過程。在此背景下,誰的現金儲備越多,越有可能成為剩下的那個贏家。從報表來看,隆基綠能截止今年一季度,儲備的現金最多。
02解法二 | 技術突破技術路線之爭從未息止增需求靠的主要就是技術突破了。追求更低的度電成本,一直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依靠光伏電池的技術創新,從而獲得更高的發電效率以及更低的制造成本成為主要手段。
中國光伏產業20多年發展史,也是一部技術路線變遷史。
從2009年保利協鑫打破歐、美、日壟斷,建成國內最早自主多晶硅產線開始,中國光伏產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在其他玩家紛紛擁抱多晶硅之時,光伏“新貴”隆基卻在默默all in單晶硅技術。
經過長達十年摸索研發,隆基終于實現技術突破,徹底改寫行業格局。隆基也因此一路躍升為光伏“老大”。
但光伏行業是個不進則退的行業,光伏電池的技術路線之爭近幾年也是更加激烈。2016年之前,光伏市場是BSF(鋁背場)電池天下,市占率一度接近90%。但2018年,憑借更低成本、更高轉換率以及更簡單的工藝,PERC(P型)電池迅速崛起。2019年,P型電池一舉超越BSF,成為市場主流;2021年一度達到頂峰,市占率超過90%。
然而僅僅過去不到三年,光伏電池又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從P型向N型過渡的技術路線,逐漸成為行業共識。而N型電池又細分為TOPCon、HJT和BC三大技術路線。此外,無論P型還是N型都屬于晶硅電池,而作為新型薄膜電池的代表,鈣鈦礦也具備引領下一代技術發展的潛力。
據了解,上述這三條技術路線各有優劣。其中,TOPCon技術在轉換效率、壽命、可靠性以及與傳統PERC(發射極和背面鈍化電池)產線兼容性方面具有優勢,但面臨工藝復雜性、成本以及效率提升空間的限制。
HJT技術以高轉換效率、低工藝溫度、高穩定性、低衰減率和雙面發電等優點著稱,但初始投資和材料成本較高,性價比尚不具優。
BC技術可以很好地結合其他電池技術,大幅提高電池的轉換效率,因其背接觸設計,外觀更為美觀,具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場景,但同樣面臨制作工藝復雜、技術和設備的高投入以及高生產成本的挑戰。
對于選擇BC路線的原因,在2024年4月30日的隆基綠能2023年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董事長鐘寶申表示“從技術角度看,HP是復合鈍化意思,BC是背接觸的意思。根據鈍化技術及結構的不同,行業定義了PERC、TOPCon、HJT等。但目前更有可能是復合技術,因此我們將其稱為復合鈍化背接觸電池技術。隆基認為這是行業下一代確定性的技術方向。我認為在未來五年內,整個市場絕大多數會是BC電池,復合鈍化技術可能會成為主流。”
截止目前,上述三條技術路線到底誰會勝出仍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光伏電池技術的創新是一條沒有終點的旅程,未來技術路線的差異性不會減少,反而可能愈發多樣化,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所有現有的光伏電池技術都是過渡性技術,都會被更先進的技術所取代。
03解法三 | 出海成本和全產業鏈優勢占據全球市場除了出清和創新,出海是光伏內卷的第三個解法。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剛剛結束的上海SNEC上海光伏展期間表示:“向內卷越卷越深,走出去才能危中尋機。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中國光伏全面出海成為必然。歐美、印度等國越發重視本國的產業鏈自主性與可控性,不斷揮起的“關稅大棒”,倒逼中國光伏從取道東南亞的“曲線出海”向全面出海轉變,從單一的技術、產品出海,向包括設備、原材料等在內的產業鏈抱團出海轉變。我個人預計,三到五年內中國光伏行業將完成第一階段的全產業鏈出海,面向美國、歐洲、東南亞、印度、中東、北非、南美等全球重點區域,汲取第一階段的出海經驗教訓,合理利用WTO(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建立全球化運營新優勢。”
回顧我國的光伏發展史,被海外打壓其實并不少見,但每一次打壓都使得我國的光伏產業浴火重生,更上一層樓。
2004年,全球光伏產業迎來全面爆發,中國光伏企業也步入第一個高光時刻,這一時期在海外斬獲大量訂單的光伏企業紛紛赴美上市,造就了一批中概股新富。
然而,世紀前十年的中國光伏產業,猶如一個腰部纖細的啞鈴。市場和原料兩頭在外,沒有上下游支撐,留在國內的,只有脆弱且缺乏定價權的制造加工環節。
2009年,由于資本賭約、國際炒家和周期魔咒等原因,中國光伏第一代明星企業陸續謝幕,在這一年倒閉的光伏企業超過300家,堪稱中國光伏的至暗時刻。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中國光伏在政策上前瞻部署,在技術上持續進化,在產業上國民共進,在市場上內外兼顧,逐漸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大發展,建立了完整的市場環境和配套環境。
如今的光伏制造在中國已經形成了強大優勢,從原材料到組件成品,80%的生產都在中國,設備供應幾乎100%在中國。這為光伏企業出海奠定了基礎。
04大起大落 產能過剩 “剩者為王”是這個行業的宿命綜上,光伏這個周期行業,大起大落是由行業特性決定的。光伏行業的特性有三個:重資產、高負債、強周期。順周期時,企業們加滿杠桿、上滿產能,功成名就的數不勝數。逆周期時,企業們產能過剩、資不抵債,跌下風口身敗名裂的也比比皆是。產能過剩是這個行業的宿命。
因為重資產,在風向不對的時候,企業沒法轉身。順風時欠下的債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外,技術迭代就像命運的齒輪,一下沒有押對節奏就被甩出賽道的企業也不在少數。通過技術路線迭代來實現降本增效是每家光伏企業在平價上網時代的必經之路。行業格局也會隨著不斷洗牌。也正是由于不斷的產能洗牌、技術洗牌,剩下的那些企業才能成功行業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