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機器人都有明確的目標,從不浪費每一秒,也幾乎不相互碰撞。
數百個短的橙色移動機器人攜帶著1噸以上的貨物在倉庫里來回穿梭。這個場景看起來很混亂,但實際上卻充滿了秩序。每個機器人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從不浪費每一秒,幾乎從不相互碰撞。
這是亞馬遜倉庫的日常生活,機器人迅速將指定的貨架移到分揀工人面前,不僅提高了效率,還減少了工人的行走距離。
很難隱藏建立機器人帝國的野心。在亞馬遜的全球倉庫里,有成千上萬的機器人。該公司還連續幾年舉辦分揀機器人挑戰賽,以促進更多學術界和行業機器人的應用,并找到能夠完美取代人類的分揀機器人。
但即使是這樣一個巨人,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來實現這個目標。亞馬遜相關負責人表示,至少在2030年之后,倉庫將完全自動化。
亞馬遜認為,在這個階段,機器人不應該完全取代人類,而應該從人類手中接管重復的工作,讓人類專注于決策和判斷。
這就是人與機器合作的體現。
人機融合的大時代。
人和機器應該如何一起工作?
一個理想的畫面是:在同一個工作臺上,操作人員可以與機器人合作,在交流中合作,就像一個合作多年的伙伴。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沒有靈魂。雖然它們保質保量,精度比人類高,力量比人類大,可以連續工作24小時,但缺點是只能在固定的環境中重復。
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以使工業機器人更容易使用。安全、靈活的合作機器人立即出現,克服了傳統機器人笨拙的缺點,使人機合作成為可能。
例如,中國宇航員今年在機械臂的幫助下完成了離開機艙的任務。其中,宇航員是決策者和指揮官,耗時的工作由機器人執行。這一行動解釋了人機交互在空間領域的應用。三名宇航員評論說,機器人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太空中的機械臂,是協作機器人技術發展的體現,在生產制造業的支撐社會發展中,這是機器人展示能力的更大舞臺。
從工業1.0到工業3.0,人類生產經歷了蒸汽機到流水線,再到自動化生產線的飛躍。如今,發展數字化生產技術,建設數字化工廠已成為制造企業的戰略轉型目標。站在工業4.0的浪潮中,機器人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自動化,更是為了改變整個生產模式。
資本也很誠實,用真金白銀掀起了新一輪機器人投資熱潮。
根據企業調查數據,去年國內機器人領域發生融資事件240多起,總金額267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該領域的融資事件就有170多起。
與上一輪熱潮相比,后疫情時代的機器人產業已經進入成長期,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資本進一步向龍頭企業傾斜。
在合作機器人的軌道上,隨著資本的涌入,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產品正在從標準化、批量和大規模生產模式發展到個性化、小批量和多品種模式。
需求的變化給不斷增長的機器人公司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這就要求企業從客戶的角度理解行業的自動轉型、定制和靈活的制造需求,成為新一代生產力轉型的動力源。
2020年之前,機器人行業強調以技術為支撐的操作能力,即性能更好,包括力量、精度和可靠性。對于機器人企業來說,這是對產品軟件、硬件性能和大規模生產后的質量控制能力的考驗。
但疫情過后,行業開始重新思考企業生產模式、人機合作模式。
在《技術展望2021》中,埃森哲得出結論,每一個龍頭企業都必須將其企業(至少是企業的一部分)視為機器人公司。
例如,施耐德電氣已經開始探索一種新的合作模式,在轉型過程中部署了220多個機器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一集團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風電行業第一條總裝脈動超柔性生產線。該生產線配備了工業機器人和各種先進的自動化設備,以及數據孿生可視智能大腦。。。可以看出,工業巨頭已經采取了行動。
為了借助人工智能重塑組織,需要推廣真正的人機合作模式。機器人不再僅僅是響應人類命令的純自動化設備。
廣泛應用場景的前提是機器人應該更聰明,能夠傾聽和觀看,以便與人類進一步合作。這對機器人合作的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能力也為機器替代者提供了新的意義,智能機器人進一步具有感知和決策能力,進一步覆蓋更多的生產環節。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階段,合作機器人和人類混合生產線已經能夠實現。隨著機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下一階段將是人機混合智能,實現人機集成。
中國機器人大航海時代
對合作機器人的需求轉變,攪動了整個機器人行業。與上一輪熱潮相比,這一輪融資浪潮更加關注機器人公司場景+落地的能力。
在產業升級窗口期,中國機器人業最大的單一市場,也在孕育著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機器人公司。
目前,在傳統工業機器人領域,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40萬臺,來自日本和歐洲的四大家族(ABB。法納科。安川電機和庫卡)占出貨量的一半。在此背景下,國內供應商繼續完善技術體系,通過自主研發和并購提升產品競爭力,受益于下游制造業升級,加快國內替代。
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中國機器人企業在國內替代的基礎上,與國際巨頭站在同一舞臺上。
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中國在合作機器人領域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它本身就是一個新興的產品。與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不同,它通常有二三十年的差距。最近,卡片機器人副總裁孟曉波在接受《論文》采訪時表示,卡片機器人的所有參數基本上都可以與國際標準相匹配。
節卡機器人成立于2014年,是中國領先的合作機器人公司。在過去的七年里,節卡已經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中大規模實施。3C電子、半導體、電氣制造、新能源等工業場景,以及餐飲、醫療等新業態。公司近日宣布已完成C+輪融資。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輪融資中,一個全球工業巨頭也作為領先的投資者站在節日卡后面。我們應該知道,該行業開始與頂級機器人公司一起探索和重建個人機交互式生產模式,因此獲得工業巨頭的支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該行業巨頭的戰略副總裁表示:新一輪工業革命最關鍵的任務是重建生產力。這一過程需要非常穩定和靈活的機器人來適應不同的場景。節卡團隊具有前瞻性的行業視角和綜合實力,產品性能遠遠領先于世界。對機器人的理解擴大了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邊界。我公司希望通過與節卡機器人的深入合作,更積極地布局智能制造,推動未來智能工廠的愿景。通過與節卡機器人等龍頭企業合作,共同引領產業創新潮流。
另外,憑借強大的產品能力,2020年與豐田達成合作,成為全球唯一的合作機器人供應商。
這并不容易。對于任何機器人公司來說,進入頂級工業企業的供應商系統都意味著完全不同的挑戰。在與豐田合作之前,后者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派出近50批檢查員完成了整個系列的標準測試。
豐田相關負責人表示,豐田全球工廠發展的目標是實現更自動化、更高效、更靈活、更低碳。在這一目標下,我們積極推動智能制造升級的新興解決方案,是傳統汽車公司引入合作機器人進行生產線改造的先驅。合作機器人作為一種快速的、低成本的新物種,大大降低了工廠的制造成本。遷移成本和能源成本。
合作機器人的引入也推動了生產模式的創新。卡片機器人將我們的員工從操作人員轉變為技術人員,也就是說,不僅是簡單的生產線技術進口,而且改變了人才的技術模式和工廠的運行模式,這是創新技術。負責人說。
除了豐田,今年以來,節卡與多家全球頂級工業巨頭達成戰略合作,獲得大規模訂單。機器人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客戶超過3000人。
這不僅是節卡機器人全球化發展戰略的里程碑,也預示著中國制造正在搶占國際前沿的產業高地。
新時代人機融合需要什么樣的創新者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當前的一個關鍵趨勢是:行業需求的變化促進機器人能力的不斷升級。
這給整個機器人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市場上大多數機器人公司在產品設計和商業化方面仍處于傳統合作機器人的階段。
然而,目前行業需求仍處于探索和增長階段,問題暫時不明顯。然而,3.5年后,市場上的一些機器人產品可能無法支持不斷升級的靈活性和智能需求。這是機器人行業打開差距的關鍵時期。
然而,技術并不是決定差距的全部因素。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關鍵技術本身已經難以支撐機器人行業壁壘的各個方面。
機器人企業的競爭壁壘需要沿著機器人產品。逐步建立應用場景和全方位生態。
在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創造先進的產品是第一步。在持續應用和實施中形成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在反饋技術的同時不斷降低成本,實現產品迭代升級。
在商業化的過程中,機器人企業需要扎根于每一個細分的生產場景,從而形成深刻的行業認知,創造出最符合需求的機器人產品。
從需求側和場景出發,實現場景+落地,優化產品。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理念的關鍵在于獲得行業內頂級廠商的認可。
換句話說,在機器人應用方面,第一步是滿足大客戶的痛點需求。這些大客戶的場景需求具有很高的價值和應用障礙。選擇具有最高應用障礙的場景,并對產品的各個方面提出最高要求,以便不斷完善產品。提高解決方案的能力。
據了解,卡片機器人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產品+應用雙中心研發模式。其基本邏輯是通過應用程序應用程序來拋光產品,并通過應用程序擴展場景,不斷地攻擊行業的關鍵客戶。
機器人企業擁有更多的機器人產品,覆蓋更多的頭部客戶,實現更好的產品性能和更具競爭力的生產成本,從而實現初步的產品壁壘。
以與豐田的合作為例,它為節卡機器人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樣本,不僅在豐田,而且為整個汽車行業的登陸創造了一個場景樣本。節卡機器人副總裁張李告訴36氪。
在企業擁有更深層次的行業理解和更全面的場景應用數據之后,頭部客戶自然會變得更
隨著工業自動化的靈活性。智能。隨著數字化的發展,柔性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將逆轉以前的裝配線,在設備之間進行單元重組,然后重建生產力。
合作機器人將不再僅僅是一個細分領域,而是人工智能、智能感知、智能執行等技術的疊加,從生產環節的自動化設備轉變為柔性智能機器人,最終將合作機器人的軌道擴展到軟件智能和硬件智能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