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最大電子制造代工(EMS)企業,臺灣鴻海精密工業3月3日表示,預計2020年1~3月營業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5%左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擴大的影響明顯。在屬于主力的中國大陸生產基地,員工的確保面臨難題,現在相對于需求的工廠復工率仍僅為一半左右,產生影響。支撐世界電子產品生產的眾多臺灣企業今后有可能面臨關鍵時刻。
鴻海在3日下午舉行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透露了上述情況。作為經營高層的董事長劉揚偉針對主力的大陸工廠的復工率表示,大陸廠區人力復工比例目前已超過季節性需求50%。
在此基礎上,針對智能手機和服務器等占全部營業收入95%的主力業務提出展望,預計1~3月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下滑15%以上。剩下的占營業收入5%的零部件等非核心業務也將出現逾10%的下降。
手機供應將短缺
如果持續這種狀況,鴻海供給的熱門的美國蘋果產品等在柜臺處于缺貨狀態的負面影響將難以避免。
鴻海從大陸各地的工廠,向世界市場大量供應美國蘋果的智能手機等產品。據稱通常情況下,在當地雇用約70萬~100萬名員工。不過,由于旨在防止新型肺炎感染擴大的道路封鎖和出行限制,給確保員工雇用造成影響。此外,零部件等的采購似乎也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劉揚偉提出了在3月底之前大陸工廠運營恢復正常的展望。因此表示營業收入將在4~6月快速復蘇,1~6月將恢復至與上年同期持平。不過,疫情擴大至歐美等國,如果以電子產品為中心的需求本身出現下滑,對業績造成的影響難以預測。
鴻海生產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產品等電子相關產品,自1月起環境明顯改變。很多業務由臺灣和中國大陸企業承擔。因此進入2月后,美國蘋果和微軟以鴻海等大型代工企業的生產停滯為由,表示1~3月業績將低于目標。
例如鴻海,面向美國蘋果的產品占到年營業收入的約5成。蘋果預計最早在今年春季推出廉價版的新款iPhone,此前鴻海被認為自2月后半段起正式供應產品。但是iPhone的生產在主力的河南省鄭州工廠等進行,生產陷入停滯。供貨或將推遲。
員工不足構成打擊
智庫臺灣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員曾俊洲針對新型病毒導致的供應鏈斷裂指出,相比零部件等的供給方面,工廠員工不足導致的影響更大。鴻海在大陸擁有近100萬名員工。一直追求集中生產、勞動密集型的大量生產,但此次對這種商業模式造成直接打擊。
除了鴻海以外,在承擔世界電子產品大量生產的臺灣企業之間,擔憂的聲音也相繼涌現。
以涉足電源設備等業務的光寶科技為例,大陸工廠生產停滯,該公司首席執行官(CEO)陳廣中表示1~3月營收將減少2~3成。此外,涉足觸摸面板的宸鴻光電科技(TPK)高管也表示,大陸工廠的員工確保面臨困難,再加上零部件的采購不足,1~3月營收預計減少17%。
世界最大半導體代工企業、此前業績堅挺的臺灣積體電路制造(TSMC)今后也將受到影響。雖然主要是在臺灣生產,但如果供應鏈今后進一步斷裂,零部件供給的合作體制將瓦解,招致生產的停滯,影響難以避免。截至2019年持續上漲的股價也在1月轉為下跌走勢。
在IT行業,智能手機需求截至2019年表現低迷,但今年支持新一代通信標準“5G”的新款智能手機的供貨全面啟動,此前期待需求大幅增加的聲音很多。但在目前,新型肺炎給這種需求投下陰影。在這種看法擴大的背景下,劉揚偉在3日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對5G的發展充滿自信,客戶的產品開發并未出現推遲。同時還強調病毒的影響主要是1~3月,是短期的,表示出樂觀態度。
由于供應鏈的混亂,在世界范圍內,生產過度集中中國的風險開始更強烈地被意識到。有觀點認為,受中美貿易戰和人工費上漲的影響,生產遷出中國大陸的趨勢將進一步加速。對于這種看法,劉揚偉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疫情來得突然,短期要轉移也難,目前除了受中美貿易戰影響較多的領域布局持續進行外,沒有其他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