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喊了多年的“機器換人”在紡織行業進展如何?

時間:2019-04-12

來源:中國紡織報、標準集團

導語: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紡織行業興起了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勞動的“機器換人”熱潮。這股熱潮給行業帶來了什么?遇到什么問題?產業職工隊伍是否發生趨勢性變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紡織行業興起了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勞動的“機器換人”熱潮。這股熱潮給行業帶來了什么?遇到什么問題?產業職工隊伍是否發生趨勢性變化?

中國紡織經濟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廉價的人力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的優勢,無紡機械設備等,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之一,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人口紅利的消失,生產成本的增加,新一代農民工更加注重自身權利的意識,中國紡織產業發展面臨著改革。

雖然中國已經成為紡機制造大國,但紡機制造水平還不高,所以企業必須加快轉型,提高技術性能。低檔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低、勞動力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的現狀已經不符合目前的市場需要,不適應企業未來的發展,紡機產品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

中國紡織產業轉型方向無疑是通過技術的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來實現轉型升級。企業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效益,趕上或超過生產成本的增加,這才是轉型升級的意義,“機器換人”就是一條途徑。

招工難、用工貴倒逼紡織業“機器換人”:

傳統紡織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成為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減員增效、緩解招工難的有效途徑,由此也拉開了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大幕。

報告顯示,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行業長期結構性缺工成為倒逼紡織業“機器換人”的主要動因之一。

近年來,勞動報酬增長速度日益加快。企業每年都要上調1~2次職工工資,企業明顯感到用工壓力加大。紡織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紡織技術工人和技能型人才。東部是傳統上的勞動力流入省份,本地勞動力供應存在缺口,而外出務工的中西部省份技術工人又出現回流現象,導致紡織企業特別是東部紡織企業普遍面臨“用工荒”困境。同時由于紡織行業工作強度大,職工流動性也大,尤其是85后、90后的年輕職工大都不愿意從事單調重復、勞動強度大的工種,一線工人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也使得許多紡織企業長期缺工,倒逼企業以“機器換人”。以蘇南部分紡織企業為例,企業每年都要面臨10%左右的缺工。

與此同時,紡織行業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智能制造產生需求,“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調查顯示,紡織品的質量是企業的競爭力,而我國當前紡織品質量的發展并不樂觀,質量的不穩定性不僅存在于不同企業之間和不同區域之間,還存在于企業內部的不同批次產品之間,直接影響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推動產品穩定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具有人工生產不可比擬的優勢。

報告指出,當前,“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的戰略部署,以及“國家紡織工業十三五規劃”和國家、地方相應出臺的支持設備升級換代的獎勵政策,共同構成了紡織行業實現“機器換人”智能制造的大背景。由于勞動力成本問題,加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的影響,歐美等制造業強國已經將重心轉移至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無論是人力資本、設備還是技術,中國紡織品遭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挑戰;同時,盡管不少企業引進了國外先進設備,仍然無法改變行業相對技術落后的現狀。因此,“機器換人”勢在必行。

“機器換人”為紡織行業節能增效:

在各個行業"機器換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都十分突出:

1.棉紡行業。大規模進行清梳聯和簡易清梳聯、高效并粗、高效緊賽細紗長車、自動絡筒機等的技術改造,紗線質量指標以及萬錠平均用工、節能降耗達到新水平。尤其是細紗智能落紗機的應用,大幅減輕細紗工人勞動強度,用工可減少4成以上。以福建長樂市長源紡織公司為例,對原有的10個細紗車間進行了技術改造,引進全自動生產線,工人從504人減少至317人,月工資人均增加1000元。

2.化纖行業。通過柔性化技術、節能降耗等智能化技術改造,明顯提升產品差別化水平、質量性能和生產效率,大量減少用工數量。以福建百宏集團為例,推行“機器換人”后,自動落絲工序減少用工70%,自動包裝工序減少用工80%;自動包裝的設備更新成本3到4年就可收回。

3.功能性紡織品。企業大量引進高性能自動化經編機、針織橫機、大圓機以及配套后整理裝備,開發各類服裝、鞋材、家紡、產業用功能性針織面料產品,適應了國內外市場需求潮流。以福建晉江市華宇織造有限公司為例,一次性引進400臺全自動經編機,車工由原來的800多人減少至200多人;從人均管理1到2臺機器升級為人均管理5臺機器;月工資從人均4000元左右大幅提升,最好的技術工人月工資收入可達近萬元。

4.鞋服制造。注重設計理念提升和智能制造,服裝功能、藝術、時尚設計不斷加強,設計和縫制加工、整理水平有顯著進步。柒牌、七匹狼、九牧王、勁霸等優勢企業采用機器人替代人工鋪布,實施物流過程自動化等,大幅度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5.印染行業。從先進地區經驗看,印染類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后,企業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以上,能耗下降17%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量下降10%以上,水重復利用率達52.7%,節約人工成本近60%。

“機器換人”困難重重:

目前在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的問題,其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推進速度和壓力更大,有如下幾個因素:

1、“機器換人”的一次性投入高,企業資金緊張、融資困難,企業寧愿維持現狀也不愿意投入巨資。調研走訪的企業中有超過一半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最高的甚至過億。加之近年來企業融資成本上漲、融資難等因素,讓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機器換人”望而卻步。同時部分老企業和小型企業的廠房和生產線的布局,無法為“機器換人”的設備升級提供足夠的空間,而廠房的改造、擴建甚至新建又將進一步提高“機器換人”的成本。目前國家正在推動去杠桿降杠桿、減輕整體負債率,銀行可用貸款額度大幅減少,融資成本較高,并且只有額度沒有資金。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經營,確保現金流,不愿意投資到大型設備、高技術設備上。

2、政府配套扶植政策有待進一步具體細化。例如,調研了解到,河南省出臺了《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將在煤炭、化工、食品等行業推進“機器換人”計劃,并計劃每年建設50個省級智能工廠。但是河南省政府沒有對紡織行業的具體幫扶政策,各市也沒有明確的扶持政策。政策、資金幫扶力度不夠,導致企業對“機器換人”意愿不強。

3、國內紡織機械制作水平仍無法滿足高品質紡織生產的需要,進口機械價格昂貴,延長了資金投入的回收周期,也增加了日常設備的維護成本。調研顯示,設備數字化、智能化的提升不像過去簡單粗放的技術改造,通過仿造或者委托試制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企業更多借助高校和自動化設備研究單位共同合作,從工藝流程到整體生產過程進行全面整合,研發的過程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4、紡織企業職工文化、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而自動化設備引進后對各類技術人才的需求將急劇增加,紡織企業需要進行培訓或引進高水平技術人員,這無疑也是一個較大負擔。

5、中西部地區紡織職工工資水平較低,企業進行“機器換人”的主觀意愿不強。例如,河南省安陽市執行1600元的月最低工資標準和小時最低工資15元的標準,本地基本不存在用工荒,即使偶爾用工緊張,適當提高工資后,一般也能找到足夠人手。

“機器換人”將改變行業用工結構: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器取代人工就已成為不可逆的大趨勢。現代制造業“機器換人”是直接把機器變成勞動力,是否已對傳統勞動力市場和企業用工產生了較大影響?

目前紡織行業職工隊伍相對穩定。紡織行業并沒有因為“機器換人”導致工人下崗,而是因為找不到工人而尋求“機器換人”。紡織行業的“機器換人”背后是紡織人才嚴重不足、企業極力爭搶工人的現實,目前紡織企業暫時不存在大批一線工人下崗的隱憂。因“機器換人”被精簡的職工,大多數在原企業轉崗留用,少部分流動到其他企業,職工隊伍相對穩定,下崗勞動力社會安置的壓力還比較小。

“機器換人”將對勞動技能提出新要求。過去是“單一型勞動”,未來將是“數字型勞動”,人類勞動將越來越多地與電子化、智能化相結合。職工技術技能的提升是企業實施和推廣“機器換人”的強烈支撐,是應用人機交互技術來達到人工與機器協同生產的必然選擇,是企業降本增效的有力保障。

“機器換人”將催生新的就業崗位。“機器換人”雖然擠壓了中低技能水平工人的就業空間,但并不減少勞動者的崗位總量。“機器換人”在遏制或淘汰一些舊產能、傳統崗位的同時,也在催生新的就業創業空間和發展動能。

“機器換人”需要政策支持:

對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推進過程中看,企業對政府的政策支持需求力度還是很大的,這其中不僅僅有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以及引導作用,還有政策在對于資金和人才及相關設備的配備方面的支持工作。

1、鼓勵、支持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跨國公司與紡織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加強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建設,拓寬企業提升自動化改造技術實力的各種渠道,聯合各種優勢資源,共同合作開發企業“機器換人”所需各項技術。加大“機器換人”產學研合作的投入力度,設立“機器換人”產學研合作專項,在經費支持和人才引進方面給予優先考慮,促進產學研的快速實施。通過優選重點行業的代表企業,幫助企業建設“機器換人”示范線,以點帶面,引領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全面實施。

2、加大對紡織企業“機器換人”財政補助力度,把“機器換人”專項補貼由“事后補貼”變為“事前補貼”。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對行業的首條“機器換人”示范線給予特殊獎勵。加快信貸制度改革,增強對“機器換人”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減輕企業融資負擔,降低信貸成本,增強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力度。優化稅費制度,減輕“機器換人”企業的稅費負擔。

3、做好“機器換人”的規劃和引導工作,制定紡織行業“機器換人”的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引導企業使用國產自動化裝備,振興本土的智能裝備制造業。積極推進紡織行業“機器換人”各項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工作,具體包括“機器換人”項目審批制度、項目推進制度、監督制度、評審制度、獎懲制度等,以規范的管理流程和制約機制,為“機器換人”提供制度保障。組織建立“機器換人”綜合服務平臺,為參與“機器換人”的各個單位和集體提供技術中介以及組織協調等各項服務工作。

加強對"機器換人"的人才培養:

人和機器的關系屬于一種控制鏈的關系,因此只有將人與機器進行協同合作才能達到人機合一的效果,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工作效率,所以機器人產業的壯大又為機器服務人才制造了新的市場機會。人不可能完全被機器代替,眼下很多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工人的招募和管理問題,目前最缺的是以下2種人才。

1.機器人操作,這一類的崗位對人的技術要求相對比較低,機器人本身的自動化程度很高,只要事先輸好程序就能正常運作。如果單從操作一般的機器人而言,由于工作上手快、門檻不高,初中學歷即能勝任。

2.機器人應用,這需要有機器人專業知識、一般學科知識與特定領域知識的深度融合,對于教與學的人才之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在每一臺工業機器人高效運轉的背后,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中樞把控。機器人作為高端精密制造行業,其后續保養、調試安裝所要求的精度比較高,未經專業培訓的人很難掌握其中的技術訣竅。企業應用機器人,需要把工業機器人本體、機器人控制軟件、機器人應用軟件、機器人周邊設備結合起來成為系統,才能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當中。因此合格的應用人才不但要有理論的支撐,也需要有實踐的經驗。

技術在不斷更新迭代,同時也推動勞動力轉型升級,所以,請不要埋怨機器奪走了那么多人的工作崗位,這是時代進步的象征,同時也在給我們一種鞭策——只有不斷提升能力,成為高端勞動力的中流砥柱,才不會被輕易地社會淘汰。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