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以及《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正式啟動智能制造試點。由此,在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回流、發展中國家低端制造業優勢突出的國際分工格局下,中國從制造大國升級制造強國的抓手已經明確——發展智能制造。
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而就在這一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發布剛滿3個月時,在省委、省政府確定將智能制造定為實現湖南新型工業化的突破口之背景下,8月21日,長沙率全國之先發布《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
不僅如此,長沙還立即出臺了長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系列政策,加上此前已經出臺的《機器人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至此,長沙智能制造已然形成前有頂層設計,后有“獎、補、購、投、池”細則的政策體系。
率全國之先發布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
2015年“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說,智能制造不僅是兩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也是工業互聯網的切入點之一,在未來20年中,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應用工業互聯網后,企業的效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
而《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提出的長沙未來3年智能制造工作目標,則嚴格按照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而定——通過實施長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到2018年底實現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長沙,這座率全國之先公布行動計劃的城市,不僅在目標上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執行,更在指導思想上對智能制造的執行路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行動計劃的制訂和執行,堅持“立足市情、統籌規劃、分類施策、分步實施”的方針,按照政府引領、企業主導、市場為導向、應用為核心、市場換產業的要求,持續推進試點示范。注重點面結合、協同推進、基礎與環境培育,形成有效的經驗與模式,在制造業領域推廣應用,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產品的智能化,促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培育智能制造產業新的增長點,全面提升全市智能制造水平的指導思想下有序推進。
據了解,與《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一起公布的,還有長沙智能制造第一批30個試點示范項目,這30個項目全部出自于全市生產過程智能化企業和生產產品智能化企業。
其實,30個試點示范項目只是《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內容之一。除此之外,行動計劃還提出,3年間,長沙還將通過開展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務等六個方面的試點示范,全面推進一批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在推進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長沙還將以市場換產業,引進和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裝備及系統生產企業、項目,逐步形成智能制造產業集群,打造智能制造新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獎、補、購、投、池,構建智造產業保障工程
在推進長沙智能制造的過程中,長沙市委、市政府敏銳地發現,盡管在工程機械、家紡等部分先進企業啟動了具有部分智能功能的智能制造單元、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及智能制造工廠的探索和試點示范,但是智能化生產所用大量智能化傳感器、工業機器人以及高端智能生產裝備等還主要依賴進口,采購成本高,導致工程實施投資大,投資回收周期長等系列問題。
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鄧子畏說,要實現更多行業、更廣范圍實施智能制造,大力開發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關鍵部件、軟件及裝備是關鍵。
那么,如何調動長沙本土企業研發、購買和使用本土裝備的信心?
早在2014年9月,長沙就發布了《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3年時間,政府將投入1億元,獎勵和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以及機器人產品的推廣應用。以采購本地產的工業機器人成套設備的企業為例,政府獎按整機售價(或租賃價)10%補貼,成套設備最高補償可達50萬元/套,單個企業補貼最高達500萬元。
而為了更好地推進智能制造3年行動計劃,2015年10-11月間,政府又密集出臺了《長沙市智能制造、新材料產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實施細則》、《長沙市智能制造孵化資金管理辦法》、《長沙市智能制造首臺(套)產品認定及補貼實施細則》、《長沙市智能制造裝備本地采購(租賃)補貼實施細則》等文件,試圖從“獎、補、購、投、池”等多環節,以及市場拓展、產品優化等方面,全領域、全流程構建了智能制造發展體系。
“尤其是《長沙市智能制造首臺(套)產品認定及補貼實施細則》、《長沙市智能制造裝備本地采購(租賃)補貼實施細則》兩個政策,明確提出了研發生產、購買使用智能裝備的補貼細則,這不僅能夠改進、完善資金配置機制,提高政府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更能極大地提高本土企業竭力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生產產品智能化的信心。”鄧子畏說。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