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經歷的“機器革命”中,不少企業認為只要通過引入自動化設備,減少產線工人數量,就能實現自身的工業進化。但事實上這只是某一部分內容,最關鍵的還是要通過工業軟件,能夠實現虛擬和現實的交互,這將顯著提高生產力。
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在其所著的《第二次機器革命》中提到,如果說蒸汽機所引發的是“第一次機器革命”,那么在“第二次機器革命”中,人工智能化的設備將優于人。“靈長類”的機器得以大規模應用,如同一群“智能生物”將攪動這顆星球上的工業格局。
當“智能制造”時代到來,當“機器的變革”風起云涌,佛山,將發生什么?
A、細微突圍
2014年5月,一個旨在了解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現狀的省級調研活動中,佛山只有一家企業——來自傳統制造業領域的家具企業維尚集團(以下簡稱“維尚家具”)被列入調研行程名單。
維尚家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是佛山的傳統制造加快向“智能制造”轉型的一種探索。一方面,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工具,讓數據成為生產決策最主要的依據;另一方面,則從硬件上不斷加大對自動化設備的應用,逐步實現局部自動化,再串聯成一個集成的自動化系統。
在維尚家具的生產車間內,每個生產工人的位置前都有一個顯示屏。在對板材進行開料切割的時候,生產員工會根據顯示屏上發出的“指令”,調整板材位置。而在完成板材切割后,員工會從顯示屏左下角的一大版二維碼貼紙中,按順序撕下貼在對應的板材上。在下一個流程中,這些二維碼將成為板材的“身份證”,決定其何去何從。
這些發生在維尚家具車間的畫面,其運轉的背后有一條隱形的“數據價值流”。
當維尚家具的整個生產制造環節已被逐一數字化后,一條“數字價值鏈”如同深埋起來的隱線,集結成“大數據”的力量,不斷地幫助其提高生產效率。
B、未來愿景
順應智能設備在佛山的大規模應用趨勢,與南海一樣一直在佛山五區經濟中處于先發地位的順德區,在去年7月正式發布《關于推進“機器代人”計劃全面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實施辦法》,率先提出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創投資金、不少于5000萬元創新扶持資金、不少于4億元政策性融資擔保額度,鼓勵骨干企業、大中型企業和小微型企業開展“機器代人”改造項目。而趕在2014年結束前,佛山市政府也從全市層面,發布了相關推進機器人應用的政策。
值得關注的是,從長遠來看,當一個個佛山工廠開始談論和使用“機器人”,無論政府企業,都不能僅僅局限于實現簡單的設備自動化。
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在其所著的《第二次機器革命》中提到,第一次機器革命時代是18世紀末伴隨著蒸汽機誕生的工業革命,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動力系統都在延展人類的肌肉力量。
而對于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認為,“我們正在開始對更多認識性的工作以及更多動力控制系統進行自動化,在很多情況下,今天的人工智能機器能夠發出比人類更優化的指令,人類和受軟件驅動的機器正在日益變成替代關系,而不是互補關系。”
這種說法或許是帶有長遠視野的預言,但這種“能夠比人類更優化的人工智能機器”,就如同“靈長類機器”,它不再是“延展人類的肌肉力量”,而更像是另一種本質上是機器屬性的智能生物。
3D打印技術或許是更形象的說明。
以3D打印為代表的智能生產方式將有望在佛山進一步推廣。去年11底,佛山市副市長王玲在廣州與廣東省科技廳簽署聯合共建協議,合力在佛山共建省級3D打印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建立3D打印產業基地;并表示佛山市政府將配套劃撥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以3D打印為主的裝備制造產業技術創新。
C、回到現實
只有自動化產業的相關市場成本與采用人力的成本在未來達到了一定平衡后,才可能更快推進車間的“自動化革命”。許多中小企業無力承擔智能化升級的成本和風險,是導致智能化進程放慢的重要原因。
當大數據、機器人、3D打印等眾多具有變革意味的因子,正加速融入佛山制造,這必成為加快佛山制造邁向“智造”的重要工具。但一個客觀的現狀是,從廣義的佛山制造上看,大多仍處于局部自動化的階段,而且在對新興工具的使用上也存在困惑。
而事實上,即便是去年產值迅速突破20億元的維尚家具,在加快智能制造上,同樣也在計算成本的回收周期問題。
在維尚家具的工廠內,盡管已經引入了不少自動化設備,但仍未真正把每一個環節都通過自動化來連接,實現智能制造所對應的智能工廠的高度集成化。“其實技術早已經不是障礙。”黎干坦言,這里面最主要的問題,是考慮到一旦把不同環節通過自動化設備引入后,這與直接采用人手來替代的方式,哪一個的成本會更優。
“要讓工廠從局部自動化走向集成式的自動化,這里面如果光靠自有資金,成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黎干認為,這也意味著,只有當用機器的成本,與用人的成本相當乃至更低,才可能更快地推進車間的“自動化革命”,而唯有那時候,真正高度集成、高度自動化的智能工廠才可能實現。
焦點:“佛山制造”進化的另一個關鍵點
在工業4.0成為全球工業制造業關注熱點下,“佛山制造”正掀起一場“機器代人”的自動化革命,重視自動化技術,成為越來越多佛山企業的共識。但必須看到的是,在佛山當下經歷的“機器革命”中,不少企業往往只盯著產線上的藍領工人數量,認為只要通過引入自動化設備,減少了產線工人數量,就能實現自身的工業進化。
事實上,以智能制造和智能生產為兩大主題的工業4.0,所描繪的是虛擬與現實世界相融合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圖景,正如由烏爾里希·森德勒主編的《工業4.0——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提出,“通過工業軟件,能夠實現虛擬和現實的交互,這將顯著提高生產力。
在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借助一款名為NX的計算機輔助系統,當企業完成了產品定義后,只需要向系統輸入相關的數據,就可以出現虛擬的樣機。而一旦產品符合要求,進入產品生產環節,也就是特別耗時和耗財的產線建設和測試上,西門子同樣只需要在系統中設置好條件,比如設定模擬產線的外在溫度等,之后輸入相關的數據,讓模擬的產線在電腦中“運轉”。
而在生產線模擬“運轉”中,發現有什么問題,又再馬上調整,在最終調整完成后,直接建設生產線,免去了過去研發中生產線測試等多個環節,顯著縮短企業新產品的研發周期。
但處于局部自動化的佛山,要加快邁向未來制造,一方面要在自動化技術以外,加大對工業IT和軟件技術的應用和關注,而從更長遠的布局來看,還要注重對軟件使用間的互聯互通,也就是說要注重對于軟件間數據的打通,借助數字化技術,改寫自身的生產方式,為邁向“未來制造”埋下重要的一筆。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