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生產效率將大幅提升
據悉,工業1.0是機械制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通過人、設備與產品的溝通,打造一個高度靈活的智能制造模式。不久前,中德簽署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提出兩國將開展工業生產的數字化(工業4.0)合作。
分析指出,在我國實現“工業4.0”,將有四大部分組成,也就是生產制造自動化、流程管理數字化、企業信息網絡化、智能制造云端化。這就意味著,在生產環節,將實現更大的柔性和可變性、模塊化與自主性、以及自主產品與自主生產系統等。
目前,德國部分車企在生產領域已經開始逐步布局。寶馬在蘭茨胡特工廠新近投入使用的保險杠檢測設備,通過非接觸的手勢識別系統,保險杠在完成噴漆工序后的檢驗工作,可以通過檢驗員的手勢對檢驗部位進行檢驗和數據記錄。
該系統由兩臺3D攝像機、紅外傳感器等部分組成。該系統內保存有保險杠部件的3D實體模型數據,并建立起3D空間掃描坐標系。當工件進入檢驗區后,檢驗人員只需幾個手勢,即可完成檢驗工作:比如指點偏差所在的部位后,設備即可精確記錄下該偏差產生的位置以及偏差數據。
作為汽車產量第一大國,我國汽車產業在“工業4.0”探索中,智能化的初步技術正在逐步引用。據了解,國內已經成功開發出工業4.0流水生產線,在無線射頻技術、工業以太網、在線條碼、二維碼比對、影像識別、機器人應用等實現了突破。其中,上海明匠智能創出的4.0技術已經通過英國評審,取得路虎極光、神行者2代兩個品牌共計1600萬元的設備合同,并運用于奇瑞捷豹路虎位于江蘇常熟的新工廠,采用這套設備生產的個性化國產極光車型,將于年底下線。
而在智能化工廠運用的最初級階段的柔性生產,廣東汽車工業也正在逐步普及。據悉,一汽大眾佛山工廠不僅實現了MBQ模塊化生產,在全領域實現了智能管理,可生產大眾、奧迪兩大品牌產品。其物流管理系統,不僅可滿足市場的一般需求,還能滿足多種產品混線生產,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行生產。
其中,該工廠使用了舒勒開卷落料線和自動沖壓線,以及定位點系統、鋁件鉚接技術、中頻焊接技術,空腔灌蠟技術、滑橇及EHB輸送技術。在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中,自動化程度國內領先,提高了生產效率。
產品:車聯網雛形已成
與汽車生產環節緩慢向工業4.0轉型相比,在汽車產品環節,依靠車聯網實現汽車“智能化”趨勢正在加速。國內外主流車企將加速布局,試圖在產品環節率先觸摸智能“4.0時代”。
在剛結束的廣州車展上,上海通用、比亞迪、觀致、廣汽傳祺紛紛推出各自的車聯網計劃。
據悉,上海通用發布的面向未來戰略布局,提出了“車載信息服務”、“移動娛樂與消費”和“智能駕駛”,并于明年率先推出OnStar安吉星車載4GLTE服務,到2020年100%產品實現互聯,逐步構建未來人、車、社會互聯生態圈。
比亞迪則提出了“智戰略”,包括智能車聯、智能駕駛、智能安全三個方面。其中,智能車聯主要體現在云服務、PM2.5綠凈系統、CarPad等智能配置上;智能駕駛主要體現在TID黃金動力組合、遙控駕駛等領先技術上;智能安全主要體現360度全景影像、HUD夜視系統、最新車身穩定系統等安全裝備上。
廣汽傳祺也推出T-BOX手機遠程安防系統,通過智能手機操作可實現遠程自動診斷和車輛定位等普通功能外,同時具有車輛狀態查詢、遠程啟停發動機、車輛異常信息自動上傳等等。車主僅需要通過APP軟件完成對傳祺相關汽車的的遠程操作。
“安吉星4GLTE技術的推出標志著上海通用汽車車聯網技術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它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持續WiFi熱點支持,幫助用戶的個人移動設備與網絡保持實時快速連接。”上海通用總經理王永清表示,通過該技術所構建的高速、穩定、安全的互聯環境,為未來打造互聯生態圈和智能交通提供了各種可能。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