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五家企業和我們網上預約,現場還有一些沒預約的企業也主動找我們談。”來自清華大學的岳瑞峰教授說,他帶來的項目是注射胰島素用的一次性微型陣列式注射針頭。昨天,第四屆中國江蘇產學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談會在南京開幕,國內78家高校院所的230多個專家團隊展示了900多項最新科技成果,我省1500家企業參加了對接洽談活動。一些專家團隊帶來的醫療器械方面的技術成果引起了不少企業的關注,省科技廳還組織生產企業與高校院所、醫院相關負責人坐到一起,共同反思了江蘇醫療器械產業鏈協同創新現狀及瓶頸。
高端產品與國外相差15年
“目前我國大型三甲醫院的高端醫療器械基本是進口的。”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副所長武曉東研究員介紹說,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產業與歐美、日本等國家有很大差距,相差15年,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中高端市場的95%被他人所占據,國民健康被他人掌控。”
2011年,全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美元,我國卻只占3.9%,而且集中在醫用輔料、材料等低端醫療器械。好在我國已開始重視這一產業的發展,國家在產業布局上將江蘇作為重要的集聚地。目前,江蘇的產業規模占全國的20%以上。一些企業也已在研發創新上下了不少功夫。蘇州長光華醫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建華說,雖然試劑的稅后凈利潤超過50%,遠高于醫療器械,但他為了一個醫療器械項目的產業化花了4000多萬元和3年多時間。“因為醫療設備與試劑的關系就好像皮與毛。我國試劑研發和生產都不錯,但銷售額占比卻越來越小,就是因為設備都是進口的。”
研發要“到醫院去”
醫院為何喜歡采購進口醫療設備?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的楊奇春女士坦言,醫生肯定希望用最好的手段和設備為病人看病,而不可否認的是,進口設備在技術、功效及安全性上總體比國產的好,所以醫院自然選擇進口醫療設備。
徐州雷奧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尊亮則認為,國產設備斗不過進口設備,關鍵還是我們沒掌握核心技術。比如,國產的黑白小型便攜式超聲診斷儀已打敗進口產品,但彩超就不行。
如何改變現狀?楊奇春建議研發部門不妨多和醫院溝通。“我們醫院新大樓使用的醫療設備幾乎全是數字化的,檔次越來越高,醫院的分科也越來越細。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只是便宜,性能和安全性更好,要高、精、細,醫院才會愿意買。”
產業化過程誰來承擔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蔣興宇團隊的洽談桌前一上午幾乎沒斷過人。“我們的艾滋病快速檢測技術和腫瘤早期檢測技術可實現多指標檢測,對試劑和檢測血量的要求大大降低,并且實現了一次檢測。”張偉博士誠懇地對企業說,希望能與企業合作實現產業化。
深入交談后,威特曼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張文略帶擔心地表示,項目很好,但醫療器械注冊審批通常要兩年左右才能拿到批文上市,這增加了企業的風險。
董建華花了4000多萬元生產的產品至今還沒開賣的經歷似乎印證了張文的擔心。
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原理樣機,面對產業化風險,該誰承擔?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做了大膽嘗試———今年7月,聯合深圳分享投資和蘇州高新創投集團設立“蘇州分享高新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投資規模5億元,首批入駐項目已有5個。“除了研發平臺,我們將著重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器平臺,讓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各自的環節上發揮自己的作用。”武曉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