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場在開發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建成的風電場每年可為電網系統提供可觀的電量,加快了地區能源電力結構調整,對于改善生態、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風電已超過核電成為繼煤電和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據統計,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裝機年均增長86%,“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仍高達30%,但電網接納風電能力卻遠遠滯后。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棄風電約200億度,是2011年的兩倍,無形損失100億元以上。這番數字一經公布,引發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微博“吐槽”:“一邊是遍及大江南北、揮之不去的霧霾,一邊是超過200億度的棄風限電,等于去年有6700輛滿載煤炭的火車開進茫茫大海。”
在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的需求和環境保護呼聲日益高漲的關頭,作為清潔能源的風電為何還被大規模棄用?
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副主任楊振斌說:“風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特點,而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要求電源穩定、可控。一旦天氣在較短的時間內由大風轉為小風、甚至靜風,而其他的電源又無法在相應的時間內補充上來,就給電網穩定運行帶來困難,影響電力系統的安全性。”
有風電行業人士將風電比作任性的孩子,“需要它發電時,可能一下沒風了。不需要那么多時,刮得起勁”。如果風機無法承受系統電壓的波動,或是電網發生了故障,就容易導致脫網。脫網則會威脅整個電網的安全,甚至可能造成電網癱瘓。所以,目前并網和消納難的問題成為風電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據楊振斌介紹,在一些風能資源發達的偏遠地區,如內蒙古、新疆的草原戈壁上,地廣人稀,用電量并不大。如果電網沒有完備,風電場發了電送不出來,所發的電也就用不完。“風力發電有波動性,需要強大的電網支撐。”他說。
而在云南,由于水電發達,電網企業已經在全省絕大部分地區普遍布設電網,風電上網并不困難。
云南省一直是以水力發電為主,但大部分電站為徑流式電站,枯水期發電量少。而枯水期剛好是云南的大風季節,將風能資源利用起來,通過風電補充枯水期電能,使風電和水電構成有機的供電互補體系,對經濟發展、保護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云南省氣候中心應用開發科科長范立新說:“云南在干季降水稀少,風能充足,雨季降水多,水電發電量巨大,風電和水電之間就可以形成互補。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需要把水電和風電互補的時間和發電量計算出來,以供電網公司進行整體調度。電網公司統籌安排,在有條件的地區,在干季時以風力為主,在雨季時讓風電場限電,保證水電。”
專家的共同觀點是,風力發電在中國還在起步階段,在全國發電總量中占的比重還很小,不過由于社會發展,電力需求越來越大,根本不存在發電量過剩的問題。
發展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因此,為了更加合理地發展風電這種清潔能源,合理調度風電并網是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