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迎澤公園旁的一處垃圾桶前,一位拾荒老人正在翻找路人隨手丟棄的小廣告紙。據觀察,幾乎無人按垃圾桶上的標識去分類投放垃圾。
“有人的地方就會產生垃圾。垃圾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終有一天也會是人類文明的終結者。”這并非危言聳聽。
國家住建部調查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有超過1/3的城市正面對“垃圾之惑”。城市化進程的逐漸加劇,讓城市原有的垃圾處理系統已無法適應發展的需求,也使城市內部開始出現難以填補的垃圾處理缺口。
如何為城市“排毒”,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記者也就此在太原市進行了一番調查。
垃圾分類叫好不叫座
早在去年4月初,太原市將22個社區、村莊作為垃圾分類的試點,旨在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理。令人尷尬的是,一年多后,不少試點社區、村莊的垃圾并未實行分類,甚至有的遲遲沒有配備分類垃圾桶。
近日,記者在試點社區杏花嶺區勝利橋社區看到,設置的紅、藍、綠垃圾分類回收桶成了擺設,居民的生活垃圾混雜在一起,堆滿一桶再裝另一個桶。
“剛開始,垃圾桶上都標著‘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樣,但誰會仔細分類呀,反正我做不到。”一位大媽很是直爽。不少居民也坦言,并不十分清楚哪些屬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還有居民抱怨:我們都支持垃圾分類,本來在投放時分類了,可垃圾清運車輛收集時,還會混在一車上拉走,這在很大程度上傷了大家的積極性。
其實,太原市推行垃圾分類回收起步不算遲。早在2006年,太原市環保局和太原市環保志愿者協會就曾在太原市20所綠色學校試點垃圾分類。可惜,一些試點單位拒絕這樣做,理由是“條件不成熟”。
太原市環衛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處長表示,分類工作難以推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沒有建立“前期分類投放、中期分類收集運輸、后期分類處理利用”的回收利用體系;二是垃圾分類的終端處理和利用設施尚未建成;三是宣傳不到位,市民普遍缺乏垃圾分類常識;四是環保、執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滯后,既無保障力,又缺乏約束力。
一些市民也有同感:目前,太原市雖然開展了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但并沒有分類垃圾處理終端,試點的分類垃圾也只能統一填埋處理。要想真正實現垃圾分類,必須實現在垃圾投放、運送、處理三個環節上的分類。但目前來看,垃圾分類投放收集后,達不到分類處理,前兩個環節就失去了意義。
垃圾處理場超負荷運行
太原市環衛部門數據顯示,全市日產垃圾量每年按8%的速度在增長:2008年初2300噸,2009年末3600噸,2012年底4100噸。
“數據的變化,并不是說個人產生的垃圾增多導致了總量的增加,而是因為擴大了生活垃圾收運的范圍。”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現場監測室副主任李莉說,自太原市開展城鄉清潔工程以來,很多無物業管理的樓院、小區也成了城鄉清潔的重點,大量積存的生活垃圾都得到了徹底清理,這都是生活垃圾增加的原因。粗略估算,這些垃圾在省城所有生活垃圾中占到近三成。
目前,太原市僅有兩座規范化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廠,處理方式主要以焚燒和填埋為主。
位于東山的太原市城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主要處理小店區、迎澤區和高新、經濟、民營、龍城四個開發區的垃圾。原先設計,每年消耗33萬噸垃圾,發電1.4億千瓦時。目前的情況是,每年焚燒垃圾48萬噸,發電9000多萬千瓦時。
據垃圾焚燒發電廠辦公室主任劉忠介紹:發電廠有三臺爐子,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天焚燒1000噸垃圾,現在每天全市有逾1/3的垃圾都在這里處理,每天傾倒處理量達1200噸左右,超負荷運行。按照設計,進入這里的垃圾熱值應在1000大卡以上,可現實是夏天拉進來的是西瓜皮和著臟水,冬天是爐灰渣,垃圾品質差,熱量只有700-800大卡。由于垃圾分類不完善,發電廠焚燒的垃圾所產生的熱值低,經營發電目前也只能“硬著頭皮撐”。
另一座處理場是位于陽曲縣的侯村衛生填埋場,主要處理其他城區的垃圾,其中,杏花嶺區、尖草坪區、太鋼直接運往侯村;晉源區、萬柏林區通過南堰壓縮轉運站運往42公里外的侯村處理。
侯村衛生填埋場設計處理能力為1500余噸,但遠遠滿足不了垃圾處理,剩下的也只能在此超量填埋。“處理不當的話,就會產生二次污染,很容易對土壤、河流、地下水、大氣等造成嚴重的影響和潛在的危害,而被填埋的垃圾發酵產生的甲烷氣體也易引發爆炸。”填埋場負責人很是擔心地說。
垃圾處理路在何方
日益增長的垃圾,對人們提出考驗。如何規避垃圾圍城,實現垃圾的綜合利用?在未來太原城市建設中,垃圾處理話題被多次提及。
記者了解到,今年太原市將新增環衛車302輛,建成古交垃圾填埋場、餐廚垃圾處理廠等項目。尤其是餐廚垃圾處理廠今年投入使用后,大量餐廚垃圾經處理,既可制成有機肥料,又可從根源上杜絕“地溝油”。
不少人大代表建議:太原市可以借鑒外地經驗,由政府通過政策優惠和財政補貼,鼓勵成立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的專業化公司,使垃圾分類處理形成“一條龍”的產業鏈。
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現場監測室副主任李莉表示,要實現垃圾回收利用、可持續發展,形成產業化是必不可少的。她的設想是,“政府應建立完善的城市垃圾管理體系,明確規定生活垃圾的傾倒、清掃、收集、回收利用和處置的基本要求,改變在管理體制上政企合一格局,實行環保部門監督、環衛部門管理、專業公司提供社會化服務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垃圾處理產業化。”
李莉提出三條具體實施方案,首先是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提高全社會的資源意識和環境意識。其次要嚴格禁止以醫療垃圾為主的危險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從而加大垃圾處理的難度。三是就二手家電等電子垃圾而言,亟須實現“產”與“消”的健康、有效對接,深度開掘“城市礦山”寶貴資源。
“目前,一些公司不能按照垃圾無害化處理標準進行處理,因此,在加快垃圾處理市場化過程中,還需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并合理利用經濟手段促進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鼓勵企業參與廢品的回收利用。同時,堅持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廣清潔生產,盡可能避免垃圾的產生,實現垃圾源頭減量。”太原市生活廢棄物管理處劉原俊處長坦言。
按照山西“十二五”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實施方案,未來幾年,全省將新建60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廠),每日可新增處理能力1萬噸以上。同時,將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分類體系,選擇一批重點城市作為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試點。以太原為例,到2015年,全市生活垃圾將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處理能力和質量達到全國中上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