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政治局勢以及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十二五”期間,國有企業“走出去”必然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參加全國兩會的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支持國家電網公司這樣的大企業“走出去”,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先進的電網技術出口,而且會帶動國內的裝備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政協委員們也對企業走出去提出了一些可資借鑒的建議。
支持國家電網公司這樣的大企業“走出去”
“企業‘走出去’一定要慎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學部主任、學部委員張蘊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認為,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走出去”。“一個企業要‘走出去’,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現在社會上‘走出去’喊得太響,好像是企業唯一出路。”他說,其實許多中小企業更適合轉向我國的中西部地區發展,“中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市場很大,雖然我國的人口紅利在減少,但畢竟像中國這樣有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的國家還不多。”
他說,像國家電網公司這樣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更適合“走出去”。但他也提醒,企業“走出去”要有環境的保證。“一般來說,任何國家的企業‘走出去’都是十分艱難的。日本的企業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日本的公司是一種傘形結構,大公司帶動了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業。企業一旦決定走出去,會把它的零部件供應企業都帶出去,形成一個綜合的經營環境。”他說,我們國家也在努力創造一個“走出去”的環境,比如跟國外合作搞經濟開發區,搞邊境合作區等,但企業自身努力還是關鍵。
張蘊嶺還建議,企業走出去之前,一定要首先開展戰略性研究。“也就是要知道企業為什么走出去,戰略目標清楚了,經營環境清楚了,要去的國家國情以及未來發展潛力清楚了,才不會兩眼一抹黑。”他同時指出,國內還缺乏為企業提供戰略性研究服務的公司,而像國外一些大的公司本身就有這方面的研究,國內的企業要多借鑒。
他希望國家在企業“走出去”方面也要給予支持。“除了創造一個綜合環境,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擔保、保險、信貸等金融系統的改革要跟得上。”他說,有的企業到國外,是自己背著現金去的,但現金畢竟有限,沒有金融機構的支持,企業的發展也不能持續。
用活外匯儲備,就要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是基于對我國外匯儲備安全問題的考慮。“在當前國際經濟依然動蕩的形勢下,防止我國外幣儲備持續貶值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厲以寧說,在這種情況下,要用活外匯儲備。“根據經濟學理論,外匯儲備代表著一大筆資產,把這么多的外幣放在那里不用,本身就是一種損失。”那么怎樣才能“用活”呢?重要的一點就是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
“‘走出去’應該更現實一些。”全國政協委員、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馮軍對于企業“走出去”的建議更為具體,“我不建議大家都出去建廠,一定要謹慎再謹慎。”他認為,企業“走出去”的第一步要先在國外建立辦事處,到海外去做服務,“做這件事情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但是帶來的邊際效應大得驚人。”另外,他提醒,企業不要隨便并購,而應該按照百分比來參股或者合資,“百分之百的收購,別人沒有積極性了,后面很有可能是一個爛攤子。”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