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涅槃重生,智造共贏,中國運控20年匠心獨運

時間:2021-01-04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12月17日,“2021中國運動控制/直驅產業高峰論壇”在深圳坪山隆重召開,五百多位業內人士匯聚一堂,共謀行業發展大計。在主論壇圓桌對話環節,七位業內大咖圍繞運控市場環境需求、產品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12月17日,“2021中國運動控制/直驅產業高峰論壇”在深圳坪山隆重召開,五百多位業內人士匯聚一堂,共謀行業發展大計。在主論壇圓桌對話環節,七位業內大咖圍繞運控市場環境需求、產品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此文根據圓桌對話環節整理。

圓桌對話.png

對話嘉賓: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院長楊明教

授德國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力強

貝加萊大中華區總裁肖維榮

高創傳動全球總經理王霄

美的集團首席專家谷曉春

中國運動控制產業聯盟理事長蘇崇德

CODESYS軟件(中國)大中華區總裁馬立新

主持人:王雪婧、鄭宇銘

鄭宇銘:今天圓桌論壇的嘉賓們都代表著不同門派:產品、技術、企業家、品牌、學界、外資、中資、產學研、創新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使命及遠景,為推動中國智能制造和自動化產業的發展和升級添磚加瓦。

王雪婧:在座的都是自動化行業的圈內人士,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使命,是因為大家都看到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同時也看到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擁有的廣闊發展前景。

鄭宇銘:談到發展前景這個話題,首先要從市場環境需求、產品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出發,看看制造業和自動化技術發展的方向和潛力在哪里?

關于市場環境

王雪婧:首先有請貝加萊自動化的大中華區總裁肖總,從市場環境的角度,來談談運動控制和自動化行業發展的潛力。

肖維榮:我們現在的自動化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挑戰,這個挑戰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發現,自動化硬件慢慢走向消費品,受到了來自消費品的成本和價格的嚴重挑戰。蘇美萍董事長講到,歐美企業正在被迫加速本地化的流程,這確實也是真的。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什么?自動化潛力肯定是不斷上升的,人在制造業的流程里,將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如何去提高競爭力。這個競爭力是非常大的范疇,光有技術是不行的,你得有把技術變成產品競爭力的能力,這才是競爭力。實際上,我們面臨非常復雜的問題。對于自動化企業來說,我們怎么盡量離價格戰更遠?每次和客戶交談業務的時候,大家問的就是價格,一套多少錢。只要擺脫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迎接挑戰,我們能夠幫助制造業的客戶。就像消費端一樣讓大家感覺到,每個環節都物有所值,因為你有技術含量,這就是最主要的。

貝加萊大中華區總裁 肖維榮.png

貝加萊大中華區總裁肖維榮

鄭宇銘:感謝肖總從市場環境的角度談了一下發展潛力和趨勢。換一個角度,我想問一下蘇崇德老前輩,您在行業里有這么多年的沉淀,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您怎么看自動化和運動控制的潛力和發展方向?

蘇崇德:中國市場很大,前景很好。有很多新技術在國外沒能普及起來,反而來中國后,有了市場需求。很多人跟風進入中國市場,市場需求大了,量起來了價格也就下來了,市場供需關系改變了。我想強調一下,我自己也有一些困惑,就是搞自動控制的人工費,現在是越來越貴,在座有不少企業家,要想搞自主知識產權的,有很多新的東西進來以后,總要有人投入進去,人力的投入對企業來講就是不小的開銷,這個矛盾怎么解決,我現在也感覺到很困惑,謝謝!

關于人才培養

王雪婧:剛剛談到了市場的需求,在今天主論壇上,肖博士也分享了關于人才的發展,梁總您是否有不同見解呢?

梁力強:我在人才需求方面有切身的體會。智能制造的時代,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對自動化廠商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的人才隊伍中,大部分人是學自動化的,很少有員工是復合型人才,從大學招進來可能是學計算機、機電一體化,人才培養只能靠企業自己做,在公司內部是把他們往產品專家和應用專家方面發展。另外我們也接觸到很多OEM廠家和客戶,這些企業體量比較大,他們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他們也希望我們推薦自動化人才。我們有時候也感到尷尬,我們連自己都找不到合適的人。人才問題是一個比較實際的挑戰,我們把他的人員進行培訓,我們給無錫某客戶培訓了很多人員。同時我們也在開展校企合作,和北航、華中科技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通過這個途徑培養更多優秀的大學生。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原來這些大學的教材已經有15年的歷史了。倍福正在和幾所大學的專家搞一個新的PLC教材。初稿已經出來了,我估計不久后將會試用。

德國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 梁力強.png

德國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力強

關于先進制造業的差距

鄭宇銘:感謝梁總和前面幾位嘉賓的分享。我們談發展前景和方向,那作為發展中的國內制造業和先進的制造業之間的關系,這個話題是避不開的。我的理解是,我們是不是和先進制造有不小的差距?

王雪婧:我們有請來自美的的兩位嘉賓來分享一下,是否存在這樣的差距,以及差距在哪里?

谷曉春:美的在近幾年智能制造轉型的過程中,也碰到了很多的問題。我們知道,制造行業發展越來越困難,因為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五年前,整個美的集團有20萬工人,現在整個集團是10萬工人。雖然人員有減少,但是美的的營業額一直在增長,人工效率提升非常大,主要得益于制造技術、工藝的改進,以及精益制造、自動化應用等;美的制造對標不能低,要對標國際先進的工廠,我們怎么去實現呢?公司不能盲目砸錢,以前吃了很多虧,砸了錢效益并不是很好,怎么把自動化應用和產品有機結合起來,這是一個很大的門檻。在這個過程中,公司一方面要經營,產品要多樣化,另外一方面要做自動化,產品需要模塊化、標準化,型號越少越好,這是一個矛盾,對自動化技術未來的發展形成很大的挑戰。

在美的內部推自動化,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人才,先不說先進自動化技術的開發,有時候要解決問題,可能用很多的自動化方案可以解決,但是你用什么技術能解決問題?而且成本要比較低。現在在很多的制造企業,在投自動化方面很謹慎保守,很大原因就是在這里。如果投了錢進去,過幾年產品一變不能用了,損失就太大了。美的集團投入的機器人怎么去運維升級保養,對我們都是挑戰。我們有KUKA這個平臺,它的自動化培訓教程對我們有所幫助,但是按照目前的發展來看,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未來,我們要向其他先進的公司多學習,向老師多請教,希望對美的的自動化技術推進有所幫助。

美的集團首席專家 谷曉春.png

美的集團首席專家谷曉春

王霄:如谷總所說,美的在這方面投入相對來說不小,尤其是在人才培養和軟件開發,后臺、前臺的流程是非常強的,在硬件方面相對保守一些。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提供的空間是非常大的,像美的這樣的企業,非常有信心做這個事情。對整個工業界來說,其實市場空間非常大的,最主要的就是能否切實解決企業的問題。什么問題呢?就是你是否懂工藝,你這個東西能不能拿去就用?而且它是否有一定的柔性,將來在整個過程里能夠保值?有沒有足夠的人能維護這套設備?如果這幾個痛點解決了,我相信這個空間非常大。這個問題其實不好解決,因為它需要我們這些人做非常細致的扎實的工作,才能了解這個東西。

剛才肖總也說了同樣的問題,你怎么能夠讓復合型人才作為領軍人物,每個企業如果想做自動化,不會盲目上一條線,必須有這樣的人做后盾才敢做這樣的事情,能不能把這個事情做起來,給企業帶來真實的價值。帶來真實價值的時候,一算賬就會算,這個東西做了以后能帶來的回報是什么。硬件的錢是很容易算出來的,但是軟件的錢是不容易的。對工藝的了解,以及對解決方案的了解是無價的,這個價值是非常高的。

高創傳動全球總經理王霄鄭宇銘:感謝王總!美的兩位老總代表的是民族品牌,他們談了國內制造業與先進制造業的關系,以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我想問一下外資的技術,代表先進制造技術的CODESYS的馬總,你們怎么看中國的制造業和國際先進制造業差距的狀況?

馬立新:先進制造業之所以先進,一定是體現在幾方面有先進性,一個是技術的先進性,一個是方案的先進性,一個是產業生態和管理模式的先進性。兩位美的集團的高管都談到了,現在遇到了危機和挑戰,一個是價格戰,一個是人才。這些背后隱藏的挑戰,不管是在技術、方案、產品、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都出現了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沒有體現出差異化。沒有差異化,你再好的技術,再好的方案,作為企業感覺不到實現了提質和增效。我花錢去買你的方案、技術,我花錢去培養人才,或者我花錢引進人才,最后企業的效率沒有提升,企業的效益也沒有提升,就感覺到支出和獲得沒有對等,價格和價值不對等。我個人認為一切決定于人,人是擺在我們面前很大的挑戰。現在不管是職業院校還是大學,都面臨工科教育理科化。我們的工程教育、實驗教學培養的人才和企業需要的人才差距太大了。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傳遞給學生的工程思維,他應該用什么樣的技術、工作、職業精神給團隊、企業創造價值。所以我簡單地總結一下,先進制造業不僅體現在技術先進、方案先進,還應該有更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支撐先進制造業提供最重要的人才。

CODESYS軟件(中國)大中華區總裁 馬立新.png

CODESYS軟件(中國)大中華區總裁馬立新

關于彎道超車問題

鄭宇銘:我覺得各位嘉賓都屬于行動派,我們問的是差距在哪,大家直接拋出解決方案了,以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我立刻想到一個事情,不談差距,我們談怎么超越發展,大家又不約而同談到了人才發展教育問題。楊教授正好坐在我旁邊,我想問一下楊教授,我們一直在談彎道超車,要超越。從你們的角度來看,現在是不是彎道超車的最好機會?尤其是從人的角度,所有事情最后都是由人來辦的。楊明:大學最重要的任務已經從科學研究轉到人才培養,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培養方案的設定,我們所有的學校都非常重視人的培養。我們希望多學科交叉培養學生,特別是研究生階段,我們希望和材料學院做到工藝封裝,到控制學科、機器人學科,我們也希望學生走出校園能符合各位老板的需求,希望走一個跨界的換道超車。我們也希望運控企業提高對自動化人才的待遇,把航天學院的學生吸引到自動化領域里來。謝謝!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院長 楊明教授.png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院長楊明教授

王雪婧:我們經常會說PK掉老二的不一定是老大,很有可能是跨界的,肖總,您是自動化學界的領袖,技術上也是全球自動化區域領先品牌中國代表人物之一,您怎么看待彎道超車呢?

肖維榮:我講一個小例子。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我想打電話,5馬克一分鐘就打完了,打一次電話很花錢,80年代末國內電話很少,我就在想,我們中國要是有像德國這么方便的電話亭就好了。可是回國以后,沒過幾年手機來了,中國不需要電話亭了。這個小故事有點像彎道超車。說句實話,我不太喜歡彎道超車這個詞。我們在汽車行業想彎道超車,我們在電動汽車行業也想彎道超車。汽車制造是一個特別復雜的系統,是多少年積累下來的。德國二戰是被英美聯軍炸得一塌糊涂,但是戰后為什么德國的工業發展這么快?因為它有基礎在這里,它的教育體系在這里,它的文化在這里,所以這非常重要,為什么哈工大培養的學生,別人覺得是腳踏實地的?因為這個傳統文化不是一日能決定的,我覺得我們中國人非常聰明,我們中國人現在不發明什么事情,我們去改變什么事情,別人發明一個新東西是白色的,我們改成藍色黑色紅色的。我們真的要從學校開始,從大學開始,積累一種非常踏實的學風,讓學生將來成為工匠級的人物,能夠把活干得很漂亮。比如說軟件,什么叫漂亮?這個軟件很有生命力,怎么改都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去適應的工況。包括我們在座的伺服同行,我們如何通過一個長期的戰略,讓我們的企業具備更加長久的競爭力。其實,我們要學會和這個生態圈共贏,增長自己。我認為沒有彎道,你要超車的話是需要有底氣——基礎文化的,所以要長期努力。

關于“卡脖子”問題

鄭宇銘:感謝肖總,他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談了彎道超車。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最近有一個意見領袖寫了一篇關于“卡脖子”的文章,我自己說一下我的理解。和肖總剛剛講的話題有一脈相承的地方,表面上是彎道超車,其實內在反映的不是你和別人的關系,而是你和自己的關系。“卡脖子”的文章也是一樣的,“卡脖子”本身講的是被別人卡,但從內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夠強大所以會被卡。這個文章談的是我們怎么突破這個瓶頸,而不是去談我們和別人的關系。我覺得這也是這篇文章會受到大家關注的原因。

王雪婧: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卡脖子”的問題很被大家關注,關于這個問題,我想請教一下梁總,您怎么看?

梁力強:在大學畢業后,我到電子工業部工作,電子工業部承擔了電子工業的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我們電子工業部有很多的研究所,包括天津46所、南京14所,這是國家隊。我曾經幫助過這些企業、研究所引進了大量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包括測量儀、光刻機。可是現在,我們半導體這一塊落后了,這是什么原因呢?我看了國家發改委主任寫的一篇文章,他說這個事情發改委沒有規劃好,電子工業部沒有人好好地抓基礎研究。其實我們的力量很強,不過后來可能是思想在作怪,“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當時引進的設備沒有用上,我感覺非常遺憾。現在聽說華為在做基礎研究這方面的工作。研究所應該重新再出發,重新研究這些東西,我們國家才有希望。這是我根據工作經歷得到的體會。王雪婧:非常感謝!我請問一下楊明教授,您怎么看"卡脖子"的問題?

楊明:所謂的“卡脖子”問題,主要還是體現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技術上。哈工大的主力是航空航天,也是亮點。伺服領域已經充分市場化,所以我在哈工大里是小眾群體。充分市場化的伺服水平,有一點像國家的乒乓球隊的水平,我們可以笑傲全球。但在關鍵技術上,我們做的有一點像中國足球隊,過程非常漫長。我們學校需要革命性創新。中國只是改變世界讓你多了選擇,但不會發明東西,這我是長期的痛點所在。現在學校越來越鼓勵,包括國家越來越鼓勵真正的原始創新,從自然基金的高度來說鼓勵0到1的創新。現在做項目不允許失敗,只要拿來一個項目,100%要完成,不能完成進入黑名單,一輩子的學術生涯就結束了,這是很可怕的。所以說不敢創新也是在這里,反過來說,我們這個行業,不存在太“卡脖子”的問題,到芯片級還是有一點“卡脖子”,我們可以收購KUKA,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都可以買到。而其他的航天學院,我們的確是被卡得很厲害,我也想說,我們這個行業不一樣,面臨的問題也不太一樣。

關于國內自動化的優勢

王雪婧:非常感謝!前面的話題都是短板、差距,超越別人,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沒有一點優勢嗎?哪位可以分享一下在自動化制造業,尤其是運動控制領域里面,我們在往前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有沒有什么優勢?哪位優勢可以分享一下?

王霄:優勢非常明顯,首先是中國的市場是最大的,這個有市場支撐的創新才有意義。以色列企業特點就是沒有市場,盡管以色列有很多很聰明的工程師,以色列和中國的配合就是最完美的。很多人可以想出好東西來,我們拿到中國市場來用,這就是很好的模式,現在美的在走這條道路。我們這些人最大的優勢就是貼近市場,我們是真正能夠貼近市場。這里面的創新機會非常多,而且一旦抓好了方向,發展會很快。我覺得還有一個要說的事情,我們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要過度追求規模或者追求水平,因為我們的模仿能力很強,但創新能力不夠。這些東西如果真的能學到手,體會到精髓所在,能夠把自動化整體水平慢慢提升,同時依托這個大市場,我們的整體水平能夠一步步往前走。因為發達工業國家不是一天做出來的,都是經過幾十甚至上百年的積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我們大家要有這種心態,能夠真正腳踏實地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一味追求規模。一味追求規模這沒有意義,因為市場足夠大,我相信每個企業家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這樣就可以了。

王雪婧:感謝王總的分享!下面有請蘇理事長談一下您的觀點。

蘇崇德:舉一個例子,我曾經領著松下兩個技術人員到楊明老師的實驗室去看了一下,出來以后,他們大為驚嘆。但是批量生產是個問題,如果批量生產了,才是真能趕上老外的水平。我在各種會議上講,我們這些搞批量生產的,我們搞伺服或者電機,一定會經過一個不良產品拉回去再認真重視以后,才會對批量生產有一個概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信心在那個平臺上競爭。

中國運動控制產業聯盟理事長 蘇崇德.png

中國運動控制產業聯盟理事長蘇崇德

關于未來展望

王雪婧:因為時間的關系,最后請每一位嘉賓用一句話來展望一下未來幾年,乃至于幾十年,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

楊明:哈工大將來能做好學術前沿和產業之間的橋梁,把它們真正貫通起來。

梁力強:現在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是制造業的趨勢,自動化行業責無旁貸,數字化技術就是自動化。首先把自動化搞好,這是我們的責任。

肖維榮:“卡脖子”會讓外資企業代表有一些不安,但是我認為世界大同,全球化是一個絕對的趨勢,最近幾年出現的去全球化的趨勢是逆潮流的,不可能是大趨勢。所以我從來沒有把自己作為一個外資企業的代表,我覺得我的根在中國,我就是中國人、中國的企業,所以我們的口號是志同道合,共存共贏。

王霄:我們把高創的運動控制技術和美的大規模制造的能力結合起來,能夠提供高性能的產品,并且在成本上達到極致,這樣可以為中國的自動化行業做一些貢獻。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合作,各位合作伙伴可以一起參與探索解決方案,有一些產品可以一起設計生產。因為市場非常大,前景肯定很好。

谷曉春:如果用一句話來講中國制造,我不敢當,也沒有這種權威性。我們也設置了美的制造的愿景,我們希望未來在探索過程中,對其他的企業有所啟迪,對中國制造有所幫助,我們的愿景就是打造準時交付、低成本高品質的綠色智能工廠。

蘇崇德:我主要是搞市場的,我感覺中國的運動控制市場足夠大,前景一定會更輝煌。

馬立新:我認為趨勢就是交流與合作。古人說得好,不管是兩個人還是兩團體,在講交流合作的時候,它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同聲相映,同氣相求。在年終這個時刻,業內人士共聚一堂,我們在同聲相映中交流,在同氣相求中發展,謝謝大家!

王雪婧:最后感謝各位嘉賓的精彩分享!我們從中看到了行業發展的現狀、技術發展走勢、自動化行業的優勢與不足,相信大家在座各位和我一樣,進行深入思考,給我們新一代的自動化人借鑒和啟示。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