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ESIM技術如何推動物聯網設備的發展

時間:2020-12-04

來源:千家網

導語:自推出以來,ESIM技術一直被譽為聯網設備發展的新一步。可以說,最有趣的影響是在物聯網設備領域,通過使用嵌入式芯片代替卡,這些設備有望在可靠性、安全性和壽命方面得到改善。然而,盡管ESIM技術上市四年多了,但它主要應用于手機、筆記本電腦和便攜式調制解調器。

自推出以來,ESIM技術一直被譽為聯網設備發展的新一步。可以說,最有趣的影響是在物聯網設備領域,通過使用嵌入式芯片代替卡,這些設備有望在可靠性、安全性和壽命方面得到改善。然而,盡管ESIM技術上市四年多了,但它主要應用于手機、筆記本電腦和便攜式調制解調器。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看看為什么ESIM被期望成為物聯網設備發展的下一步,以及為什么這種發展仍然幾乎看不到。

推動物聯網采用的優勢

ESIM技術為物聯網設備提供了許多好處。有些是順應SIM卡發展的漸進式改進,有些則完全改變了游戲規則。以下是最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的概述。不過,這里有一個警告——其中許多仍處于未經驗證的理論領域,有些還只是猜測。

安全

ESIM的殺手級功能是通過將其下載到芯片上,在多個配置文件之間進行切換。雖然這極大地提高了生活質量,但對于任何關心網絡安全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強烈的警告信號,因為它暗示著篡改的可能性。假設,惡意的一方可能試圖將一個配置文件推到目標設備上以訪問它。

為了應對這一風險,GSMA提出了一種名為SM-DP+的保護層。此解決方案涉及通過外部服務器進行驗證,從而防止從任何其他設備切換配置文件。在沒有廣泛采用的情況下,很難說這個解決方案有多可靠。盡管如此,它在安全連接方面顯示出了希望。

撇開數字威脅不談,ESIM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這源于它的嵌入式特性。與容易移除的普通SIM卡不同,eSIM卡是硬連接到設備中的。這使得設備無論何時開機都可以追蹤,這實際上可能會阻止盜竊行為。

設計改進

ESIM遵循SIM卡的小型化路線。對于初學者來說,它比前一代要小得多,尺寸約為2.5x2.5毫米,而納米SIM卡的尺寸為12.3x8.8毫米。這并不是真正的公平比較,因為我們談論的是芯片與帶有外殼和連接器的卡,但這仍然是一個重要因素。物聯網設備的大小差異很大,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寶貴的資產:

信標和跟蹤設備

獨立連接解決方案

醫療設備

可穿戴

除了體積小之外,ESIM的嵌入式設計還允許去掉插槽,插槽會占用設備內部很大的空間,更不用說額外的復雜性了。在這種情況下,這項技術消除了一些阻礙物聯網發展的限制。

壽命

除了笨重,上面提到的SIM卡端口還帶來了一個相當大的缺點-它損害了設備外殼的完整性。這對手機來說不是問題,因為手機是溫和的設備,無論如何都需要小心操作。另一方面,許多物聯網設備經常暴露在惡劣的環境中,有些甚至預計會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這類設備需要經受住很多挑戰:

濕氣

極端溫度

振動

物理影響

灰塵和其他顆粒

有了ESIM,這并不是什么問題,因為外殼可以盡可能地牢固,這將顯著延長設備的壽命。同時,沒有連接器可將故障或故障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從而進一步提高設備的可靠性。

互操作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戰略層面的考慮。ESIM使用單一標準,許多運營商和硬件制造商都支持該標準。這是支持廣泛采用的一個主要論點,特別是在接受創新緩慢的領域。擴展到這一點,這意味著有機會實現可擴展性,從而能夠大規模部署eSIM驅動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ESIM在物聯網中的現狀

盡管有這些優勢,ESIM在物聯網領域的實際采用卻緩慢得令人痛苦。目前,市場上支持ESIM的設備非常少見。各大制造商都對物聯網設備的ESIM解決方案表示了興趣,但除此之外,實際的產品才剛剛開始出現。這可歸因于以下幾個因素:

新穎性:這項技術只有四年的歷史,足以設計一個花哨的小玩意兒,但對于推出行業級的解決方案來說,時間太短了。

技術挑戰:盡管有層層保護,但這項技術還沒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無法證明它的可信度。

監管:除了在技術上標準化之外,該解決方案還應符合當地法規,因此不太可行。

缺乏遠見:缺乏商業模式和成功的實施范例需要時間來填補。

由此可見,以上這些都不是不可逾越的。事實上,這些都是任何新解決方案面臨的常規挑戰,其中一些已經得到了解決。

ESIM的未來

ESIM技術聽起來像是物聯網設備的完美匹配,可改進解決方案的安全性、設計和可擴展性。公平地說,這些優勢中的大部分還有待證實,成功使用的實際例子仍然短缺。幸運的是,每天都有新的嘗試,所以雖然一些神奇的承諾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其他承諾無疑將有利于物聯網設備之間的創新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