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制造和工業4.0的目標越來約聚焦在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工廠和數字化運營服務的時候,“數字建模和仿真”再次成為一切數字化工業背后最為閃耀的明星。最為重要的制造領域的三個軟件工具,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E(計算機輔助工程)和CAM(計算機輔制造),成為中國信息化最熟悉、然而看上去卻是現在最為薄弱的領域。在這三種軟件中,含金量最高而我國最為薄弱的當推CAE軟件。
作為制造業的“皇冠”,如今的航空航天產業早已邁進數字化設計階段,人們手工制圖的階段已不復存在,目前已經對這類設計軟件高度依賴。因為飛機的設計極為復雜,各種結構件和標準件之間的配合需要十分精密,如果仍采用手工設計,在圖紙到實物的轉化中,過度依賴操作工人的理解、經驗和技能水平,這將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航空航天業的發展卻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不斷研發出更好性能、更低價格和更快的研發時間,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
據國外資料表明,在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正確使用CAE軟件,可以大大減少設計過程中產生重大變化的概率,有數據表明甚至降低了15倍;縮短了產品研發時間的60%;降低產品使用中的故障率83%;產品的成本也有所下降。
航空航天發展對CAE軟件的需求
隨著人類對航空航天飛行器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満足航空航天飛行器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和減少研發時間的要求,將要求采用能力更強、計算更便捷的CAE軟件。下面按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從低到高依次來介紹這些飛行器對CAE軟件需求。
1.常規飛機的需求
一般來說,飛機的設計可分為概念設計、初步設計和詳細設計三個階段。在概念設計階段,要求CAE軟件能提供有一定淮度而快?方便計算各種飛機構型,在巡航飛行狀態的能力。在初步設計階段,要求CAE軟件能具有提供所選飛機構型的適中準度的仿真能力,具有能進行性能確認和優化的能力,并能自動生成變化的構型和自動生成數據庫的能力。在詳細設計階段要求進一步解決飛機設計中存在的復雜的設計問題。這就對CAE軟件采用的物理模型和計算的準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1CFD軟件在常規飛機設計中的應用
2.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需求
目前世界各國發展的高超聲速飛行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如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導彈和航天飛機等;另一類飛行器是以吸氣式發動機為動力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如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高超聲速飛機和空天飛機等。前一類飛行器對CAE軟件的要求,是提供設計氣動防熱和穩定控制的仿真。后一類飛行器對CAE軟件的要求,除了包括類似于前一類飛行器的要求外,還要提供吸氣式發動機的仿真能力。
高超聲速飛行器的設計過程,已經不同于常規飛機。首先高超聲速飛行器己經不能像飛機那樣,將飛行器的機體和發動機分開來單獨設計,而必須將機體與發動機進行一體化設計。
圖3高超聲速飛行器要求采用新的設計方法
3.航天飛行器的需求
航天飛行器是飛行器中經歷的環境最為復雜的飛行器。它們不僅承受比常規飛機和高超聲速飛機更高的速度、溫度和壓力和這些參數的極端變化,而且它們還承受太空中的嚴酷的輻射環境,因此,它們對CAE軟件的要求最高。載人的飛行器,為了提可靠性和安全性,其要求比無人飛行器的要求更高。目前,美國等航天強國,對于近地軌道和探索月球的飛行器,已日趨成熟,而其進一步發展的目標,將是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和擴大應用。但對于目的地是火星的飛行器,總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
一般來說,航天飛行器可分為運載器和航天器兩大類。運載器目前主要采用火箭發動機,未來也可能發展出新的動力系統。對于火箭發動機來說,急需開發全仿真軟件,以大規模減少地面試驗的次數而大大降低開發成本。美國的SpaceX公司開發的火箭發動機仿真軟件,在降低火箭研制成本中起了明顯的作用。
圖3美國SpaceX公司應用了火箭發動機CFD仿真軟件
在最近幾年,伴隨著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深入發展,中國制造正在向智能制造迅速轉型。中國制造業缺少核心的工業軟件,將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長懸于中國制造之頂。沒有自主核心工業軟件的支撐,中國制造強國和航空航天強國之夢仍難變成現實。
工業軟件有多重要
作為短板的危害就有多大
工業軟件的本質是工業品。它從來都是工業的結晶,而非IT的產物。工業軟件是工業化長期積累的工業知識與訣竅的結晶,是工業化進程的不可缺少的伴生物。而在中國,很多時候,它卻被簡單地認為更多是IT軟件屬性,跟其他管理軟件、甚至互聯網一起發展。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判。
而且,這個誤判對制造業的發展而言,是一個致命的誤傷。如今西門子、GE、施耐德等工業巨頭都在拼命并購軟件,打造軟硬一體化的公司。僅就代碼行數而言,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不是微軟,不是SAP,而是制造業的翹楚、全球最大的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時至今日,每一件工業品,幾乎都是工業軟件的結晶,每一臺裝備,離開了軟件都不能運行。但是,每一種國外工業軟件里面究竟有什么,卻是誰也說不清。這是一個失控的數字世界。貌似強大的“中國制造”,恰恰就是站立在失控的工業軟件的數字世界之顛。
當許多人都在沉迷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來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時候,沒有人意識到這些概念如果脫光了一層一層衣服,最內核的就是工業軟件。
從現狀分析
看我國工業軟件的突圍之路
如果說,以前軟件只是硬件的附屬物,那么,現在的軟件已反客為主,成為了機器的大腦和神經,主宰了機器世界的運行邏輯。
沒有工業軟件,智能制造就是空想。智能制造涉及硬件、軟件、網絡、計算等多種技術和制造技術的融合,而工業軟件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無論是硬件、網絡、計算等技術和制造工藝融合,都離不開軟件定義、編碼和封裝。
沒有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智能制造就無從談起。而工業軟件涉及工業制造、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存儲、處理大量數據,一旦泄密,后果不堪設想。
早在2011年,法國達索公司旗下的機械設計軟件——SolidWorks,就被爆料存在安全“后門”,將個人計算機上的信息泄露給他人。
雖然Solidworks予以否認,但因為這款軟件在中國應用非常廣泛,事關重大。國家相關部門隨即通知各軍工企業停止使用該軟件,以防資料被竊取而導致可能的泄密事件。工信部也下發通知,要求加強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管理。
我們不能將國家的信息安全寄希望于外國軟件的商業道德與自律,加快研發自主可控軟件,是保證中國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高端人才的問題,但凡軟件可以寫到符合工業軟件級別的,都是編程能力很不錯的,基本都被互聯網,金融等行業吸引走了,留下來的都是靠情懷,而情懷能在現實面前支持多久,誰也不好說。
其次,工業軟件本質是工業產品,是需要時間去結晶的,個人、公司、社會、客戶,誰都等不起這個時間。沒有時間的工業軟件就是會有各種bug,這些bug又經常是高風險,而高風險換來的不一定是高回報。
最后工業軟件,本質上還是不能脫離行業,而國內的工業還沒有走到標準化和高質量的階段,大量的工業軟件要為這些不是標準化的東西去買單。另外,這些工業行業的從業人員,很多也沒有對工業軟件有足夠的重視程度,目光所及,看到的是設備,看不到的是工業軟件。
說了那么多劣勢,其實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在于場景,類似移動互聯網,中國制造的生態和產業鏈豐富,有足夠多的場景去需要工業軟件,德國或者美國的工業軟件都是航天或者汽車領域催生出來的。中國的工業軟件也許會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比如選擇的一些基本的物流或者核電等行業,也是大量需要工業軟件的。
大量的應用場景帶來的是理論方法的創新,最新的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理論方法,與技術所創造的知識自動化技術體系,正在使得工業軟件生成方式發生改變。而經過十一五、十二五的一些前期工作,中國在這方面已經慢慢有所建樹。
如果可以深入持續的開展工業知識(模型)的表達與互聯研究,建立模型重用、在新工科教育中強化工業軟件的基礎作用、制定相關產業聯動政策鼓勵工業界采用國產替代技術等,未來還是有所期待的。
最后是體制,工業軟件需要從上層標準的建立,來確定底層的開發設計邏輯。“所以很多人建議把工業軟件的發展放到航空、航天、兵工、船舶等行業同等重要的地位,發揮我們舉國體制優越性,破解工業軟件受制于人的局面。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