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包圍的“后花園”》追蹤
垃圾運到填埋場,傾瀉在地,頓時,各種生活垃圾堆積成一座小山,散發出惡臭味。塑料袋,殘菜剩飯,引來蒼蠅飛舞覓食。從早到晚,一輛輛大型垃圾運輸車裝著從各垃圾回收站收集的垃圾,穿過橫坪公路,到達終端積聚地坪西村的垃圾填埋場,每天大約有80車垃圾傾倒在此(昨日南都深圳讀本A04-05版報道)。
選址尷尬折射垃圾處理之困
龍崗城管局調研認為,隨著轄區人口增多,垃圾量也在增加,對于龍崗來說,建立一處垃圾焚燒發電廠是當務之急。目前,龍崗區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約3000噸,坪西村的垃圾發電廠每天處理300噸,填埋場處理五六百噸,其余大多數在平湖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勉勉強強能消化完。”龍崗區城管局垃圾監管中心表示,目前差不多已達到飽和狀態。
設在龍崗轄區的東部垃圾焚燒廠僅是深圳市擬規劃建設的三座大型垃圾焚燒廠之一,也是最大的,預計日處理量達到5000噸。另外兩座分別為大工業區垃圾焚燒處理廠(3000噸/日)、白鴿湖垃圾焚燒處理廠(1200噸/日)。
而東部垃圾發電廠選址12年未果,尷尬背后也折射出城市垃圾處理之困。
今年龍崗區兩會,坪西社區工作站站長、龍崗區人大代表蕭偉平認為,政府有可能將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區上坑塘(和尚徑水庫附近)作為建設東部垃圾發電廠首選方案,并有可能將危險化學品倉儲區項目也選址在坪地街道坪西社區紅花嶺,“鑒于坪地環境承載已嚴重飽和、選址位于上風口且威脅飲水安全、拆遷成本較高等因素,建議調整上述兩個項目的選址范圍”。
至于究竟選在哪,雖然官方尚未有定案,但各種選址版本仍在坊間流傳。無論選在哪,必定會遭到居民反對抵觸龍崗區城管局對此深信不疑,因為此前還只是意向中的選址方案剛公布,便立馬遭來強烈反彈。
誰都有垃圾要處理,但誰也不愿意垃圾處理廠建在自家門口。深圳曾計劃在龍崗區上洋(現為坪山新區上洋村)建設大工業區垃圾焚燒發電廠,該選址距離惠州市大亞灣區老畬村居民區僅200米,考慮到對周邊村民可能帶來的影響,惠州市的省人大代表連續幾年就該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問題向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環保規劃部門反映,深惠兩地的有關部門也進行過多次磋商。
2009年10月,深圳公示了在坪山新區兔崗嶺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方案,新的選址地僅距離原選址上洋南面100米,靠近大亞灣區西部的老畬村和新畬村的居民區,并且在居民區的上風向。該方案公示后,當地4000多名民眾簽名反對。這一選址方案再次流產。
香港垃圾廠選址曾引深圳反對
不光是惠州民眾不答應深圳把垃圾處理廠建在兩地交界處,深圳市民何嘗不是一樣的想法。
早在2007年,香港政府準備在曾咀建設一座大型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緊鄰深圳灣大橋,該處與深圳蛇口的直線距離只有5公里左右。由于遠離港人聚居區,港府早年將垃圾堆填區、發電廠等多個厭惡性設施集中建設于此處。
消息傳出,立刻引起屯門市民和區議員的強烈抗議。區議員指責香港政府,此前已經把發電廠、青洲英坭廠、航空煤油庫等厭惡性設施安置在屯門區,現在再興建一個超級“焚化爐”,情況等同歧視屯門居民。
反對的還有對岸的深圳蛇口民眾。曾咀距離蛇口甚至近過屯門人口聚集區。當時,南山區南頭半島環保聯絡小組副組長、南山區人大聯絡員敖建南組織居民維權。迫于深圳市民以及深圳官方的反對,后來該垃圾處理廠另選他址。
出路:推行垃圾前端分類
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時半會建不了,而垃圾卻與日俱增,矛盾凸顯。
垃圾分類,再次利用,從源頭減少垃圾量,成為一個解決之道。去年12月1日,龍崗區在黃閣翠苑小區舉行垃圾前端減量分類工作啟動儀式,拉開了龍崗區創建垃圾減量分類示范單位(小區)試點的序幕。龍崗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內,龍崗區將創建70個垃圾減量分類示范單位,其中小區42個、機關單位、學校、餐館共28個。
與此同時,將實施末端分類項目,將運往垃圾焚燒處理廠的垃圾進行分類,將可回收的及有毒有害的垃圾分離出來,剩下適合焚燒的焚燒,不適合焚燒的填埋。既提高發電效率,又能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此舉可以做到分類后垃圾減少量達到30%以上,且每天分類處理垃圾量不少于800噸。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