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28 14:27:33來源:21ic電子網
傳感器硬件:感知世界的 “觸角”
傳感器硬件是自動駕駛道路識別的基石,當前主流的傳感器包含攝像頭、激光雷達(LiDAR)、毫米波雷達,以及慣性測量單元(IMU)和高精度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攝像頭如同人類的眼睛,能夠獲取高分辨率的光學圖像,憑借先進的圖像處理技術,可識別車道線、交通標志和交通信號燈。不同類型的攝像頭,如前視、后視、環視攝像頭等,共同為車輛提供 360 度的視野范圍,使車輛能夠全面感知周圍環境。激光雷達則通過發射激光束并測量反射光的時間延遲,獲取環境的三維點云數據,精確描繪出周圍物體和道路表面的幾何形態,哪怕在夜間或低光照條件下,也能清晰 “看到” 道路輪廓和障礙物。毫米波雷達利用毫米波頻段的電磁波來檢測目標物體,其優勢在于在惡劣天氣,如大雨、大霧、沙塵等環境中,仍能穩定地檢測前方障礙物和道路邊緣,并且能夠實時測量目標物體的距離、速度和角度。IMU 負責測量車輛的加速度和角速度,為車輛提供精確的姿態信息,而 GNSS 則能確定車輛的絕對位置。
然而,每種傳感器都并非完美無缺。攝像頭在強光照下容易產生眩光,導致圖像失真,影響識別效果;激光雷達在大雨或大霧天氣中,點云質量會顯著下降,精度降低;毫米波雷達的角度分辨率相對較低,對物體的細節感知能力有限。為了克服這些局限性,實現對道路環境的全面、準確感知,自動駕駛系統普遍采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該技術將不同類型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精確對齊和融合。首先要進行傳感器的空間標定,包括校準攝像頭的內外參數、LiDAR 與車輛坐標系之間的外參,以及毫米波雷達與其他傳感器之間的對齊關系。只有在完成精確標定的基礎上,各傳感器的數據才能在同一坐標系下無縫拼接,為后續的感知算法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通過多傳感器融合,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充分發揮各傳感器的優勢,彌補彼此的不足,從而構建出更加準確、全面的道路環境模型。
感知算法:理解世界的 “智慧大腦”
感知算法是道路識別的核心內容,它賦予了自動駕駛汽車 “理解” 所感知到的道路信息的能力。以攝像頭為例,其涉及的常見道路識別子任務包括車道線檢測、語義分割與實例分割、交通標志與交通信號燈識別。
車道線檢測是確保車輛保持在正確車道行駛的關鍵。在進行車道線檢測時,首先需要對攝像頭采集的圖像進行預處理,包括去除圖像畸變、轉換色彩空間、進行邊緣檢測等操作,以突出圖像中的車道線特征。然后,基于深度學習的卷積神經網絡(CNN)被廣泛應用于車道線檢測。典型的方法如使用全卷積網絡(FCN)進行車道語義分割,該方法能夠對圖像中的每個像素進行分類,準確分割出屬于車道線的像素區域。為了獲取車道線在車輛坐標系下的真實位置,還需結合圖像投影至鳥瞰視角(IPM)技術,對分割結果進行幾何校正。此外,還有基于霍夫變換或曲線擬合的傳統方法,通過對圖像邊緣信息進行霍夫直線或霍夫曲線檢測,提取車道線位置。但這種方法對圖像質量要求較高,在光照不佳或車道線模糊的情況下,容易出現誤檢或漏檢。相比之下,基于深度學習的端到端車道檢測模型,如 SCNN、ENet - Lane 等,能夠更好地適應復雜場景,具有更強的泛化能力,但它們需要大量的標注數據進行訓練,對計算資源的要求也較高。
對于道路表面及障礙物的三維感知,激光雷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激光雷達通過旋轉或固態掃描方式,快速對周圍空間進行采樣,生成一系列三維點云。點云數據首先要經過濾波、下采樣與聚類等預處理步驟,以去除噪聲點和冗余信息。隨后,利用基于圖卷積網絡(GCN)、PointNet 等深度學習框架進行語義分割,將點云中的道路、路緣、車輛、行人、樹木等不同類別區分開來。在道路識別過程中,地面分割是關鍵的一步,其目的是將駕駛可通行區域與非通行區域區分開。可以采用基于高程閾值的 RANSAC 擬合等地面分割算法,或基于深度學習的 PointNet 系列地面檢測模型,將道路地面點與其他點分離。接著,對剩余點云進行障礙物檢測和聚類,將障礙物點劃分為不同的實例對象,為后續的目標跟蹤與路徑規劃提供依據。為了提取道路邊緣信息,可以結合車輛前方區域的點云數據,通過尋找點云中地面與突出物體分界處的跳變點,在局部范圍內擬合道路邊緣曲線。對于復雜的城市場景,還需要進一步判別道路交叉口、轉彎斜坡等特殊特征,通過對投影到鳥瞰視角下的點云密度分布進行聚類與曲線擬合,提取多條車道之間的幾何關系。
毫米波雷達雖然點云分辨率低,但在動態障礙物檢測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它通過發送電磁波并測量回波信號的多普勒頻移與延時,能夠直接計算出目標物體的距離、角度和速度向量。在高速行駛或高速公路場景中,毫米波雷達能夠在遠距離(通常在 150 米以上)可靠地探測到車輛、摩托車等移動目標,為道路識別提供早期預警。在實際應用中,毫米波雷達輸出的點云往往與激光雷達的點云進行融合,以在精度與實時性之間找到平衡。例如,在車輛即將進入彎道或遇到前方緊急制動時,毫米波雷達的快速預警功能可以提前觸發緊急制動決策,而激光雷達則負責進行地圖級別的精細化建模與周圍環境輪廓提取。為了實現跨傳感器的數據融合,常采用卡爾曼濾波或擴展卡爾曼濾波(EKF)、無跡卡爾曼濾波(UKF)等方法對多源信息進行狀態估計。通過狀態空間模型,將攝像頭與激光雷達的檢測結果不斷校正,從而得到更穩定、可靠的道路信息。
高清地圖與精準定位:確定自身位置的 “指南針”
在感知算法之外,高清地圖(HD Map)與精準定位是確保道路識別準確性的重要環節。高清地圖包含了豐富而精確的地理信息,如車道線中心線、分割線、道路曲率、坡度、交叉口入口、交通標志、交通信號燈位置等,其精度可達厘米級。自動駕駛系統在感知到周圍環境要素后,需要將實時感知數據與高清地圖進行匹配,以校正車輛當前所在車道、彎道半徑、道路拓撲結構等關鍵信息。
定位技術通常采用視覺里程計(VO)、激光雷達里程計(LOAM)、慣性導航系統(INS)與 GNSS 相結合的方案。車輛搭載的 IMU 能夠提供高頻率的加速度與角速度數據,將其與 GNSS 輸出的絕對位置信息相結合,通過緊耦合或松耦合姿態解算,可獲得初步的車輛定位。與此同時,攝像頭或激光雷達對周圍環境進行掃描,提取環境中的匹配特征點,如建筑物角點、道路標志、車道線等,并與預先構建的 HD Map 進行匹配定位。例如,基于光學特征的視覺定位算法,或基于點云配準的 ICP 算法,都可用于進一步修正 GNSS/INS 定位誤差,使車輛在地圖坐標系下的橫向和縱向誤差控制在 10 厘米以內。只有實現了高精度的定位,系統才能準確判斷車輛所在車道與道路幾何形態,為后續的路徑規劃與決策提供堅實可靠的依據。
模型訓練與驗證:不斷優化的 “學習過程”
針對道路語義識別的深度學習模型,需要進行大量高質量數據的采集與標注,并在多樣化場景中持續迭代訓練,以提升模型在復雜天氣、光照變化以及道路破損等極端情況下的魯棒性。
在數據采集階段,為了使訓練出的模型能夠適應各種實際路況,采集的數據需覆蓋白天、夜間、雨天、霧天、積雪等多種工況。數據標注則需要專業標注團隊,對車道線的不同樣式(如實線、虛線、雙黃線等)進行精確標注,同時對交通標志進行細致分類(如限速、禁行、通過、指示等)。為了增強模型的泛化能力,研究人員還會運用數據增強技術,對圖像數據進行旋轉、平移、色彩擾動、隨機遮擋等操作;對于點云數據,則可進行隨機下采樣、點云噪聲注入和局部幾何變形等處理。在訓練階段,多采用交叉熵損失或 Dice 損失等多任務損失函數,對語義分割與實例分割任務進行聯合優化。此外,考慮到自動駕駛系統在實際部署時對實時性的嚴格要求,模型必須經過輕量化剪枝、量化和知識蒸餾等技術處理,將原始的大型網絡壓縮至能夠在車載計算單元(如 NVIDIA DRIVE、Mobileye EyeQ、Tesla Dojo 等)上實時運行的規模,同時確保推理速度滿足 10 毫秒以內的實時識別要求。
自動駕駛汽車的道路識別是一個復雜而精妙的系統工程,涉及傳感器硬件、感知算法、高清地圖與精準定位以及模型訓練與驗證等多個關鍵環節。只有這些環節緊密協同、相互配合,自動駕駛汽車才能在復雜多變的道路環境中準確識別道路,實現安全、高效的自動駕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創新,我們有理由相信,自動駕駛汽車的道路識別技術將不斷完善,為未來的智能交通帶來更加美好的變革。
上一篇:如何安全使用蓄電池?蓄電池...
下一篇:穩壓電源:汽車模塊與智能自...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8-06
2025-07-08
2025-06-30
2025-06-16
2025-06-09
202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