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07-29 15:18:00來源:ronggang
圖3 控制系統軟件功能模塊圖[/align]
整個系統以實時數據庫為中心,主要由數據庫系統、通訊系統和監控組態系統組成。其中數據庫包括實時數據庫和歷史數據庫,實時數據庫作為系統的服務器,單獨的存放在一臺工控機中,可存儲從各種儀表和設備系統接口中的獲取時間序列的實時數據,并供遠程客戶端訪問,實時數據庫實現了過程數據和管理數據的集成和共享。監控組態軟件的設計主要分為三個模塊,即初始化模塊、數據處理程序模塊和多線程事件處理模塊。其中,初始化功能模塊實現的功能有讀取組態好的系統配置文件并初始化系統配置硬件、讀取組態數據庫的組態變量記錄信息創建實時數據庫、讀取流程圖組態文件創建圖形顯示畫面。系統完成初始化后,將調用數據通訊程序與下位機進行通信,啟動多線程任務處理程序,實現圖形顯示、刷新、報警、歷史數據存盤、實時報表打印等。
4 以太網關鍵技術在系統中的應用
為了促進以太網在工業控制領域的應用,國際上成立了工業以太網協會(Industrial Ethernet Association),并與美國ARC Advisory Group/ARM Research研究中心和Gartner Group等機構合作開展工業以太網關鍵技術的研究。為了在無間斷的工業應用領域穩定地工作,美國Synergetic Micro System公司和德國Hirschman公司專門開發和生產導軌式收發器系列、集線器系列和交換機系列,他們安裝在標準DIN導線上,并有冗余電源供電;接插件采用牢固的DB-9結構。美國NET Silicon公司研制的工業以太網通信接口芯片,每片價格已降到10-15美元。目前將以太網用于工業控制領域的關鍵技術如下:
1、通信實時性。以太網的初衷是以辦公自動化為目標而設計的,并沒有考慮工業控制領域中的一些問題,它通過采用沖突檢測載波監聽多點訪問機制(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來解決通信介質層的競爭,這種機制導致了非確定性的產生,因為在一系列的碰撞后,報文可能會丟失,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通信將無法得到保障,從而使控制系統需要的通信確定性和實時性難以保證。
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利用以下技術可使得通信確定性和實時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采用全雙工端口交換方式; 采用高速以太網; 采用交換技術; 此外,為提高實時性還可以將以太網協議做一定改進和向網絡中加入QoS功能。如現有以太網協議RETHER(Real-Time Ethernet)和RTCC(Real-Time Communication Control),它們都是在不改變現有硬件設備的條件下采用一種新穎的傳輸機制。
2、總線供電。所謂“總線供電”或“總線饋電”,是指連接到現場設備的線纜不僅傳送數據信號,還能給現場設備提供工作電源。采用總線供電可以減少網絡線纜,降低安裝復雜性和費用,提高網絡和系統的易維護性。特別是在環境惡劣與危險場合,“總線供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Ethernet以前主要應用于商業計算機通信,一般的設備或工作站本身已具備電源供電,沒有總線供電的要求,因此傳輸媒質只用于傳輸信息。對現場設備的總線供電可采用以下方法。
In-Band方式(通過1、2、3、6來實現電力傳輸)。在目前以太網標準的基礎上適當地修改物理層的技術規范,將以太網的曼徹斯特信號調制到一個直流或低頻交流電源上,在現場設備端再將這兩路信號分離出來。
[align=center]
圖4 總線供電In-Band方式[/align]
這種方法雖然實現了與傳統DCS以及FF、Profibus等現場總線所采用的“總線供電法”相一致,做到了“一線二用”,節省了現場布線,但由于這種方法與傳統以太網在物理介質上傳輸的信號在形式上已不一致,因此這種修改后的以太網設備與傳統以太網設備不再能夠直接互連,而必須增加額外的轉接設備才能實現與傳統以太網設備(如計算機的以太網卡)的連接。此外,對于總線供電,還應具有過載保護功能以及冗余供電功能,確保在某一電路發生故障時,冗余電路可以自行進行切換,使用另一電源對終端設備進行供電。
本文作者創新點:本文將以太網這種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局域網技術應用于工業控制網絡中,提出了一種基于Ethernet的工業過程控制系統,并且利用Ethernet TCP/IP使得開放性和低成本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馮冬芹,金建祥,褚健.工業以太網與實時以太網協議剖析.PLC&FA 2005.1:6~7
[2] 趙杰,張凡.工業以太網技術與發展[J].儀器儀表用戶,2004,11:1~2
[3] 隋運峰,劉一博,謝意,周建鴻.TCP在有線電視網絡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J].微計算機信息, 4-3:141-143
[4] 蘇紹興等.工業以太網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2:55~56
[5] 周國慶,尹燕磊,張留全,張允剛.基于以太網的電力智能監控終端的研究[J]. 微計算機信息, 2007, 3-2:37-38
標簽: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10-22
2025-10-17
2025-10-11
2025-10-09
2025-09-23
2025-09-23